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译文

凡是说出的话,都要讲信用,欺骗与不实在的花言巧语,怎么能行呢?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要实实在在,不能花言巧语。

故事

妙语救人

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胞兄,因避战乱前往江东,与鲁肃等共为吴国重要人物。诸葛瑾为人雍容大度、正直敢谏,不仅众人敬重他,而且孙权也十分器重他。他公而忘私,与诸葛亮阔别多年,在出使蜀国时,兄弟只是商议国事时相会,私下皆不交往。

诸葛瑾在吴国算得上是孙权的军师,并不多话,可言则必有效果。每当孙权碰到棘手的难事都会向他询问,几乎没有问题能够难倒他。

那时吴国有一个叫殷模的官员,同诸葛瑾一同投奔孙权。可是因为一件事孙误解了殷,下令将其处死,众官员上谏,恳求孙权饶他一命,任由他们说破天、磨破喉咙,孙权也不肯饶了他。孙权见诸葛瑾一直没有说话,便问道:“爱卿,你一向善于解决难题,为何今日却是一言不发?”诸葛瑾回答道:“这殷模该杀,想我们一同从千里以外来投奔大王,他如今却犯下这等罪行,实在辜负了您的厚爱啊。”

信 - 图1

孙权听后若有所思,接着下令放了殷模,大家被诸葛瑾的才华所折服。大家都知道是他那句“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让孙权看到了他们的忠心,才能够让殷模获得释放。

想一想

诸葛瑾是怎样救殷模的?

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译文

尖酸刻薄的语言,下流肮脏的话,以及街头无赖粗俗的习气,一定要将其戒除掉。在没有看到事情真相的时候,不要随意发表评论,对于不了解的事情,则不应该随便到处传播。自己觉得不合义理的事情,则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许诺答应,那么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故事

被陷害的庞恭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庞恭的官员,此人十分聪明也深得皇帝信任。一次魏国太子要被送到赵国去做人质,皇帝要求庞恭陪同。庞恭知道这次非易事,自己走后定会有人在皇上面前说自己坏话,肯定会自身难保。临走前庞恭问皇上:“如果有三个人告诉你街上有老虎,陛下您信吗?”皇上说:“我相信。”庞恭温而不愠地继续说:“如今我就要陪同太子远去他国,我走后定会有人说我闲话,还请皇上您一定不要被骗啊!”皇上领会了他的意思,说道:“你放心吧,我一定不会相信谗言。”

不久庞恭与太子一同离开了魏国,果真有人对皇上说庞恭不忠,皇帝经过庞恭的提醒,开始并没有相信,后来越来越多人说这样的坏话,皇帝忘记了庞恭的提醒,开始相信谗言,后来,招回人质时,只有太子一个人回到魏国。

想一想

皇帝为什么会忘记庞恭的提醒?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译文

讲话的时候应该口齿清晰,咬字清楚,慢慢地说,不要说得太过着急,不要说得模糊不清。遇到他人谈论是非,听听就算了,跟自己没有关系就不要介入,事不关己就不要多管。看见别人的优点,立即要想着与人家看齐,纵使现在还相差很远,只要努力就能渐渐赶上。

故事

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儒学家,他在学术上拥有很高的造诣。他提出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成为了后来封建政权的基础。

董仲舒自幼好学,从小就表现得与同龄人不同。他怀揣高远抱负,为了能够发现治国之道,毅然埋头于研究诸子百家各派学说思想之中。他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都在研读诗书。

春季来到,他家后院的花都绽开了,遍地五颜六色的,十分美丽。很多小孩子来到这里嬉戏,也有不少慕名前来参观的人,一片热闹的景象。美景就在窗外,一抬头便尽收眼底。董仲舒却巍然不动,仍自顾地研读诗书。三年内,他没出去玩过一次,这个小小的屋子,留下了他日夜奋斗的身影。

后来董仲舒为汉武帝所重用,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成为汉朝政权得以巩固的坚实基础。

想一想

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应该怎么做?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译文

看到别人的缺点就要立刻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的话就加以改正,没有的话就作为警示。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自己的品德和学问,重视才能和技艺,如果没有别人好,就应当自我勉励,努力赶上。至于在穿着上还有饮食上,如果没有别人好,那么不要在意,更不用感到自卑。

故事 节俭的季文子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他一生俭朴,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显得太寒酸,有损于我们国貌。”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难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装扮妻妾,精养良马,还有为官的良心吗?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力与尊严,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表现。”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也使得他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食用谷糠。

想一想

季文子是怎样反驳仲孙它的?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译文

如果听到别人责备自己的过错就愤怒,听到别人的赞美就开心,那么坏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好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少。倘若听到赞誉就感到惶恐,听到指责却很欣喜,那么正直的人就会渐渐地和你亲近。

故事

晏子进谏

晏子是一个让人敬仰的爱民宰相,春秋后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生活节俭,头脑机灵,能言善辩著称。

齐景公喜欢享乐,又动辄杀人,面对这样一个庸君,晏子进谏就格外困难。好在景公借鉴了庄公被杀的教训,尽管晏子的话逆耳,最终也还能听进去。晏子进谏的方式多为当面提出,不留情面。晏子不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谏,而且进谏时很讲究技巧,让国君不得不做出正确的决定,改变错误的行为。

有一次,景公的爱妾婴子死了,景公坐在尸体旁边怎么也不肯离开,尸体无法入殓。别人来劝说,却遭到一顿痛骂,没有人再敢进言。晏子知道后,对景公说:“有一位医生想救治婴子。”景公一下站起身来,问道:“死了的人还可以救活吗?”晏子说:“不妨试一试,请君王回避。”景公一走,晏子就命令侍从立刻将尸体入殓。后来景公知道了,很不高兴。晏子道:“难道君王不知道死人不能复活吗?国君正,臣子服从,就叫顺;国君斜僻,臣子服从,就叫逆。尸体不入殓,是对死者的不尊敬!”景公终于醒悟过来,再次为晏子的智慧所折服。

想一想

晏子用什么办法让景公的爱妾入了殓?

信 - 图2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译文

不是有心故意犯错的,称作“过错”;假如是故意犯错,那么就被叫做“罪恶”。人犯了错误,如果能够立即改正,那样可以当做他没犯错,明知犯了错,却还有意去遮掩,那么这便成了错上加错。

故事

周处改过自新

周处是东吴人,他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当地人都避而远之。他们把周处、河中的蛟龙还有山上的白额虎一同叫做“兴河三害”,周处位列第一。他们祸害百姓,人们都是有怨而不敢言。

一天,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以证明他威猛无比。村民们心里希望的是他们两败俱伤,最好他们能够同归于尽。骄傲的周处说:“这有何难,我这就去取下它们的头颅。”周处先去山里杀死了老虎,又下河去斩杀蛟龙,可蛟龙杀起来实在不易,那蛟龙在水里游了几十里远,周处与蛟龙拼得都已筋疲力尽。转眼三天三夜过去了,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纷纷来到街上敲锣打鼓庆贺。

结果周处不久却回来了,他杀死了蛟龙。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死了纷纷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实际上大家那么痛恨自己,因此,有了悔意。

他去吴郡找到有修养的名人陆云。把全部情况告知于他,在陆云的教导下,周处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代名臣。

想一想

周处是怎样认识到自己有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