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译文

自己不亲自去尝试,只是学习书本的知识,这样会助长华而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但如果只是忙着做事,而不去学习书本,那么就会随意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从而偏移和违背了真理。

故事

刘羽冲修水利

从前有一个叫刘羽冲的人,他性格孤僻,非常爱看书,也非常相信古书上的学问。他认为,只要是书上写的,就一定是正确的,从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问题。

有一次,他无意之中看到一本讲修水利的书,就苦读了一年,觉得很有用,便画了水利图,到州官那儿讲了修水利的好处。州官听他说得很有道理,就让他去主持兴修水利。刘羽冲来到当地,他不看农田水势,不问以往的降雨情况,又不听当地农民的意见,就叫人按他事先画好的水利图施工。几个月后,工程完成了,可是渠道刚使用,就被汹涌的大水冲垮了,大片农田也被淹没。

余力学文 - 图1

这告诉我们只是一味地读书,终究是纸上谈兵,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够达到想要的效果。

想一想

刘羽冲修水利,为什么会失败?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译文

余力学文 - 图2

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者都要确实做到才好。已经开始读一本书了,就不要想着其他的。这本书还没读完,就不要有看另一本的想法。在给自己制定读书计划时可以宽松点,在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下的功夫足够多,不懂的地方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

故事

张溥抄书

张溥是明朝的文学家,自幼勤奋好学。张溥在学习方面天资较差,记忆力不好,文章背了好几遍都记不住。但他却从不懒惰,他撰写出了《五人墓碑记》。有一句话叫“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书遍数多了,它的意思便会自己展现出来。张溥正是一个利用这种方法读书的人。

有一天,在学堂里,教书先生让张溥背诵课文,他没有背完,老师很生气,罚他回家把这篇文章抄十遍。张溥委屈地接受了惩罚,回家之后便开始抄写,到天亮时才把文章抄完。第二天到校,老师又让张溥接着背昨天的文章。这下可把张溥急坏了,他昨天只顾抄书,没有特意背呀!如今也只得硬背了。谁知上句刚一出口,下句居然就跟着跳了出来,竟然把全篇文章背了出来,先生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张溥终于知道,原来抄写可以加强自己的记忆,于是从那天开始,他读书必手抄,读后又随即焚去,再抄,再读,再焚,如此六七次方才罢休。他的手因为长时间握笔,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张溥将毕生的精力与才智贡献给我国古代的学术研究,被后人称为“百世师”。

一想

张溥是怎样读书的?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译文

如果内心里有疑问,就要随时用笔记下来,做好笔记,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使自己确切地知道它的含义。读书居住的地方要整洁,墙壁要保持干净,书桌要保持整洁,笔墨纸砚要摆放端正。如果墨磨偏移了,表示学习的心思不够端正,书写的字歪歪扭扭,就表示你心浮气躁,应该静下心来踏实学习。

故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蕃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年少时候他便满腔抱负,胸怀高远志向,但他却十分懒散,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他很少扫打屋子,东西也是乱放,屋中一片狼藉。

有一天,父亲的一位朋友薛勤前来拜访,看到他家屋子十分凌乱,而陈蕃却不管不顾,便责问道:“孩子,为什么不把屋子收拾干净来招待宾客呢?你弄这么乱是不礼貌的。”

陈蕃听完大声说:“我的志向高远,我的手也是用来扫天下的,怎能卑微地扫这小小房屋呢?”

父亲的朋友反问:“连一间屋子都不扫,怎么能够扫天下呢?”

陈蕃一听,脸红了,马上拿出扫帚开始打扫房屋,招待客人。这便是至理名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由来。

想一想

陈蕃是怎样意识到自己应该注意小节的?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损,就补之。

译文

排列众多的书籍要有固定的位置,看完了书要自觉把它放回原处。即使有急事,也要把卷宗摆放整齐再离开,发现书本有破损的地方,就马上修补好。

故事

司马光教子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正直节俭。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司马光的动人的故事。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编写《资治通鉴》时,司马光的儿子也参加进来。一次,他看到儿子读书时用手指甲抓书页,非常生气,就过去批评道:“书本堪比我们的挚友,它传授给我们知识,你怎么忍心用指甲去破坏它?”说完认真地传授了儿子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从此他的儿子改掉了这个不好的习惯,每当见到破损的书本便进行修补。

司马光教会了儿子许多知识,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让司马光拥有巨大的成就,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人才。

想一想

对于破损的书,我们应该怎么做?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译文

不是讲述圣人闲言的书,都要摒弃不去看,以免蒙蔽了思想,败坏了心志。不要自暴自弃,圣人和贤士境界虽然比较高,但是只要努力,常人也可以达到。

故事

勤奋的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他与唐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在文学上拥有重大成就。

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里的生活重担全都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身上,母亲为了维持这个家庭,日夜操劳,欧阳修热爱看书,但家里根本没钱供他读书。欧阳修小时候就已经非常懂事,他深知母亲为了照顾自己和妹妹,已经十分辛劳,如果把这事告诉母亲,只会让她老人家忧愁。但一切都没瞒过细心的母亲,她自己曾读过一些书,便索性当起儿子的老师来,而纸和笔就用沙子和芦秆代替。欧阳修十分刻苦,总是一遍一遍地用芦秆在沙子上写着母亲教过的内容。一天,他在跟母亲聊天的时候问道:“你每天为了照料这个家,已经够累了,为什么还要尽力培养我呢?”母亲摸了摸他的头说:“你父亲在世时,是一个孝敬长辈,品行高尚的人,我相信你和你父亲一样,所以不论多么艰辛,我都要努力把你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欧阳修很受感动,对母亲说:“孩儿一定一心向学,不会辜负母亲的期望。”

从此以后,欧阳修更加努力地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他借到书后先读一遍,然后抄写,抄完之后再还回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还没等抄完,就已经能背诵下来了。他10岁的时候从李家借了《昌黎先生文集》一书,这本书一共有3卷,他特别喜欢这本书,天天拿着它读,甚至连吃饭和睡觉都忘记了,只是一心顾着学习。

这样刻苦学习了几年,欧阳修便能作诗、写文章了。他的文章和诗词都写得特别好,比起大人来也毫不逊色。他的叔叔看到他写的文章,大吃一惊,认为他以后一定可以为家族增光添彩,便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大嫂,你不要为家里穷和欧阳修年幼而担心,这孩子可是个奇才啊,他以后一定能名满天下,为我们家光宗耀祖的。”

欧阳修一直持之以恒地苦读,他23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洛阳的官员,后来更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和兵部尚书,成为朝中大员。

欧阳修大力倡导诗文改革运动,并成为改革中的领袖人物。他的文章不但文采斐然,而且内容上也很丰满,改变了自唐末到宋初内容空泛的文风。他一生写有文章2651篇,还编撰了《新五代史》74卷,《新唐书》75卷,并且他在诗词和经学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写的那篇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也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篇。

想一想

谁做了欧阳修的老师?

阅读反馈

一、选择题

1.《一字千金》的故事中,吕不韦让门人编写的书是?()

A.《春秋》B.《孙子兵法》C.《吕氏春秋》D.《一字千金》

2.《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故事中,那个失主丢了()银子。

A.20两B.30两C.40两D.50两

3.《快乐的厨子》的故事里,让厨子觉得最幸福和快乐的事是()。

A.他有很多钱B.他有贤惠的妻子和孝顺的儿子

C.他喜欢他的工作D.他有一颗知足的心

4.《司马光的“警枕”》中,司马光的“警枕”其实是?()

A.一段圆木B.稻草做成的枕头C.砖头D.书籍

5.《张溥抄书》的故事里,张溥读书后为什么定还要抄写上六

七遍?()

A.老师罚他抄书B.他要用这个办法背书

C.他要把书还给别人D.他喜欢写字

二、简答题

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个故事中,城门失火为什么会让水池中的鱼都死了呢?

读后感

写作要求:阅读完本书后,请小读者写出读后感,字数在100字左右。

指导教师评语:__

教师评分:优______

编者寄语

希望小读者们能从本书中汲取营养,以书中的教导来当做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养成良好习惯,塑造优秀品行,从而为人生开拓出一条宽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