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梅——银缕梅
相传在很久以前,黄尾镇山上的一个小村子里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因为儿子是在一棵“野木瓜”树下出生的,所以母亲就为他取名“木瓜”。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木瓜渐渐地长大了,长成了一个勤劳的小伙子,他从小就对母亲极为孝顺。母亲身体不好,常年有病,幸运的是,她每次犯病的时候都能用野木瓜治好。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母亲的老毛病又犯了。木瓜想去找些野木瓜为母亲治病。可是野木瓜一般都生长在悬崖上,即使是晴朗的白天去摘都要小心翼翼,更不要说在这刮风下雨的夜晚了。
母亲极力劝阻儿子,不让他去。但木瓜看到母亲痛苦的样子,心中不忍,执意要去。他安慰母亲说:“我会很小心的,您就放心地在家等着我吧,不会有事的。”
木瓜走后,雨越下越大,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母亲焦灼不安地等着,可最终等来的却是一个让人悲痛欲绝的消息:那天晚上风大雨大,木瓜在摘野木瓜时,一失足掉到悬崖下面了。
悲痛欲绝的母亲无法接受这个晴天霹雳一样的噩耗,她不相信那善良孝顺、朝夕相处的儿子从此再也回不来了。
后来,这位可怜的母亲,每天都会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到村头去张望,固执地等着心爱的木瓜一脸阳光地从远方走过来。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最终老人倒在村头日夜守望的地方,再也没有起来。村里人为了纪念这对苦命的母子,就把村子更名为“木瓜村”。
故事中的野木瓜又被称作“单氏木”,它的学名也被称作“银缕梅”。
它是被子植物最古老的物种,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四五米,树态婆娑,枝叶繁茂,先花后叶。银缕梅让人惊奇的是,它有花而无花瓣,因花白色,与它的“姐妹”植物金缕梅形成对照而得名。
银缕梅开花极为难见,约三五年开一次花。在3月中旬开花,花先是淡绿色,然后转为白色。
花药黄色带红,花朵先朝上,盛开后下垂。从远处看满树金灿灿,从近处看银丝缕缕,满树艳丽的花丝给大地回春增添了新意。
10月,银缕梅叶片由绿变黄、由泛红变紫,更为奇特,惹人喜爱。
银缕梅对生长条件要求极高,分布范围狭窄。在安徽省黄尾镇境内发现了826棵野生银缕梅,这次成片发现较为罕见。后来,技术人员在安徽省河图首次发现野生银缕梅54棵,胸径从1厘米至27厘米不等,分布于海拔400米至480米的向阳阔叶林中,呈4小片块状分布,部分植株已开花。
银缕梅喜光,耐旱,耐瘠薄。有关部门在保护的前提下加快了它的繁殖利用。银缕梅喜干燥不宜多浇水,在生长期需一再追肥。可播种与扦插繁殖,用湿沙层积贮藏,种子发芽率可达40%以上。
银缕梅属第三纪孑遗植物,与恐龙同时代,被称为“被子植物活化石”。科学家在两亿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化石中就发现了地球上已经有裸子植物。
同样,在距今6700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化石中,出现了金楼科植物,随后新生代第三纪,全球气候温和,演化出千万种被子植物物种。
银缕梅仅分布在江苏省宜兴、安徽省金寨和浙江省安吉龙王山的狭窄地域,有少量野生植株,已经濒于灭绝,亟待抢救保护。它的发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具备金缕梅科所有各亚科和各族的地区。
银缕梅早春三月开花,满树艳丽的花丝给大地回春增添了新意。金秋10月,树叶由绿变黄、由泛红变紫,惹人喜爱。其树态婆娑,枝叶繁茂,花容美丽,极具观赏性,在植物学界素有“万古第一梅”和“恐龙赏过的梅”的美誉。
银缕梅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名单。银缕梅和裸子植物银杏、水杉一样,是仅存我国再发现的活化石树种。银缕梅和金缕梅形态极为相似,这对研究东亚与北美植物的亲缘关系也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银缕梅树姿古朴,干形苍劲,春观花、秋观叶,是春夏秋冬四季均有明显季相变化的优良树种,可作为公园、庭院配置的优良珍稀品种。
银缕梅的木材非常坚硬,观赏价值也比较高,材质坚硬,纹理通直,结构细密,切面光滑、浅褐色、有光泽,可做细木工、工艺品、家具等。
拓展阅读
金缕梅和银缕梅同为金缕梅科金缕梅属植物,其形也很相似,最初人们将它们误认为是一个种。不过,后来人们发现银缕梅的花器没有花瓣。金缕梅的花有4瓣,向外托出,像是4条玲珑的金丝一样。在每年的2月前后先叶开放,因花瓣近似蜡悔,故称为“金缕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