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守李冰

    蜀守李冰

    李冰出任蜀郡守,实在是有些临危受命的味道,蜀地饱受战争创伤,百废待兴,一切重任压在李冰身上。李冰是何以受到秦昭王的信赖呢?

    李冰,是我国战国末期出生的政治家、著名的水利专家。他大约出生于秦昭王五年(前302),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前235),原籍楚地,祖上迁居陇南。据史书记载,李冰学识非常渊博,“知天文地理”,通晓水利、农业技法。早在出任蜀郡守之前,便已是秦国著名的官员。由于他出众的才能,更兼精于治水,终于脱颖而出,为知人善任的秦昭王选中,委以治理蜀地的重任。

    李冰深知责任重大,熟读史籍的他,对于治水的艰辛有着更深层次的体会。古往今来,众多治水人物的事迹,或辉煌,或悲壮,都令他铭心刻骨。他自幼久居秦地,秦文化乃至中原文化对他有深刻的影响,其中鲧伯障水、大禹导川等重大治水事件他已是熟稔于胸。前人的治水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所据,他从中受益匪浅。

    鲧伯,相传是天帝之孙。适逢人间洪水泛滥,汪洋一片。人们流离失所,奔走呼号。看到人间的惨状,鲧伯顿生怜悯之心。他多次上奏天帝请求收回大水,便屡遭拒绝,鲧伯心急如焚。

    猫头鹰和乌龟得知鲧伯欲救人们于水火,但苦无良策,便向他建议取“息壤”来试试。息壤是一种可自生自长的神土,被天帝珍藏在昆仑山的行宫里。用息壤来堵塞洪水的去路,以此抑制水患蔓延。鲧伯决定采取这个方法。

    于是,鲧伯冒触犯天条的危险,长途跋涉,来到昆仑山。他化作玄鱼,偷渡“弱水之湖”——据说此湖连羽毛都浮不起来;又变成白马,穿过火焰山,历尽千难万险,终于从天帝的行宫中窃得息壤。

    鲧伯把息壤洒向人间,霎时间,一道道堤坝拔地而起,像一道道屏障,挡住了汹涌咆哮的洪水。人们终于得救了!

    鲧伯窃息壤以障洪水的事传至天庭,天帝震怒。他收回息壤,并下令将鲧伯押至羽山受戮。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鲧伯死后,尸体经久不腐,反而熠熠生辉。天帝闻报惊怒不已,再令火神祝融赶到羽山,对鲧伯二施诛戮。祝融用神刀壁鲧腹,不想从鲧伯的腹中竟跃出一个新的生命!他就是禹,继承鲧伯未竟的治水大业的接班人大禹。

    事实上,鲧只不过是一个凡人,这些有关他的神奇传说,是因为人们感激他为百姓治水所付出的艰苦努力,把他神化了。鲧伯所采用的治水方法是“壅防百川,以障洪水”,其中心内容就是单纯构筑堤坝,堵塞洪水去路,以达到局部控制水患的目的。这种方法,被动而消极,治标而无法治本,不能根除水患。所以鲧伯治水九年,东堵西挡,疲于奔命,但结果却收效甚微,劳而无功。最后,鲧绝望而身沉羽渊。他的失败,为后人留下沉痛而深刻的教训。

    说来也巧,鲧伯之后的治水英雄大禹与蜀地还有着很深的渊源。据许多文献证实,大禹本是出生在岷山石纽刳儿坪的先蜀先民!他自幼受到水边生活民族的文化熏陶,后来,他来到中原参加和领导了中原治水的活动,建立不朽的功勋。

    大禹吸取了鲧治水的经验和教训,他认为首先应“因水为师”,就是要掌握水流运动规律,这是治水的基础。因此,他“左准绳,右规矩”,“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这是讲禹使用“准绳”、“规矩”等测量仪器对高山大川进行实地测量,从中探求水流规律,而后,他依据实测结果制定出了“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的治水方案。大禹治水方法的精髓在于因势利导,疏浚主要河道。与此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禹又创造了在主河道局部“截弯取直”的方法,这样一来,河道变得十分通畅了。此外,大禹还修建了一系列相应的辅助支渠,将在田野漫流的洪水顺着支渠归到主河道中,而后,沿主河道浩浩荡荡流向大海。于是,大水退尽,水患消除。

    相比之下,大禹采取的积极疏导水流的方法比鲧伯被动地单纯以堤坝堵塞水流的方法要前进了一大步。这也是古代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成功结合的一个典范。

    前人治水的悲壮教训与成功经验,都使李冰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知识。他决定借鉴大禹以疏导为主的治水思想,采取疏导与堤防并举的方法来治理蜀地的水患。

    李冰管辖下的蜀郡

    自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秦灭蜀国,即设置蜀部,府治成都。蜀郡所辖地区在以后多有变化,比较混乱,根据文献资料推断李冰时期蜀郡所管治的地区情况大致如下。

    蜀郡下辖县有:成都,今地包括成都市区、郊区及部分简阳地区;郫邑,今地包括郫县、温江及部分崇庆地区;临邛,今地包括邛崃及部分崇庆、新津、大邑地区;广都,今地包括双流及部分崇庆、沂津、仁秦地区;繁,今地包括部分的彭县,广汉地区;沮,今地包括甘肃的成县、武都、文县、康县及嘉陵江以西的略徽县地区;荫,今地包括广元、青川、旺苍及部分的江油、南江、剑阁地区;武阳,今地包括彭山、眉山,及部分的仁寿、新津、井研地区;南安,今地包括乐山、峨嵋、夹江、青神及部分的犍为、荣县、凉山自治州地区;什邡,今地包括什邡及部分广汉地区;新都,今地包括新都、金堂地区;今地包括资阳、内江、自贡、威远、乐圣、及部分的遂宁、安岳地区;杼潼,今地包括梓潼、江油、绵阳、北川、安县及部分的剑阁、德阳、盐亭地区;蒲阳,今地包括蒲江、丹棱、洪雅地区;汉阳,今地包括贵州的大方、水城、威宁、毕节、织金、赫章及方南的昭通等地。

    蜀郡下辖县有:湔氏道,今地包括灌县(后改名都江堰市)、彭县及什邡的部分地区;严道,今地包括蒙经、雅安、汉源、名山及部分芦山、天全、石棉和甘孜、阿坝州的部分地区;楚道,今地包括宜宾,高原,珙县、筠连、长宁、兴文及部分荣县、犍为、南溪、屏山和凉山州部分地区;青衣道,今地包括部分的名山、芦山、天全、宝兴地区;笮道,今地包括宝兴北部、崇庆西部、大邑北部及三服的西北部分地区。

    李冰时期蜀郡的周边界限现在难以下定论,大致轮廓如下:

    与邻郡巴郡的分界:南边,大致在江阳(今泸州市)与楚道(今宜宾市)之间;北边,以梓潼、段萌、阆中、南充一线为界,前两县属蜀郡,后者归巴郡;中间地段,广汉(今射洪)以下经今遂宁、潼南至合川一段,大致以涪江为界,江西属蜀郡,江东归巴郡。

    东北部,以汉中郡至剑阁一线为界,西边界限于湔氏道;西南部,以严道、笮道、南安、楚道四县、道为界限。

    蜀地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李冰时期的蜀郡,虽从境外迁入移民万余户(其中主要是秦人,此外还有少量其他被秦吞并国的人口),但在蜀郡只占人口组成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还是当地土著民族,其中蜀郡西部民族是氐、羌、夷三大文系组成的“西戎”,东部则是僚系。在这多民族的蜀郡,多种民族的宗教文化习俗的交汇,融合成了蜀地风格鲜明的地域文化,如何治理和改造蜀地的自然风貌,如何管理和统治多民族的蜀地民众,这一难题摆在了蜀郡守李冰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