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响“天府”之门

    融合蜀汉文化

    李冰到达蜀郡后,对巴蜀的历史和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蜀地古老的文明使他大为叹服,古蜀先人胼手胝足拓土建邦,导河治水的壮丽史诗给他以很大教益和启迪。

    针对当时蜀人对于秦人灭蜀,入主蜀地的现实尚有抵触情绪的状况,李冰决定先以治通和融合蜀汉文化为突破口,借助蜀地传统宗教习俗的影响,缓和蜀人中反抗情绪,争取民心,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秦在蜀的政权,以及恢复和发展蜀地经济,做好人员上的准备工作。

    于是,李冰上奏秦王,请求设立祠庙,隆重祭祀蜀神、蜀宗。这一请求当即得到批准并付诸实施。

    《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统一天下后,曾令负责祭祀的官员,将各地所信奉拜祭的,有利于秦王朝的统治的名山、大川的神氏编排为序,上奏秦朝廷,统一规定祭祀级别和佘礼。当时全国四十六郡,但秦王审定批准的祀庙只有十八座,而蜀郡便占了两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对蜀地的重视程度。其实,秦王的本意在于以宗教手段束缚百姓,特别是被征服地区百姓的思想,从而达到巩固秦中央集权的统治。蜀郡被批准的两座祠庙,即李冰当时所立三祠中的两座:渎山、江水。

    李冰所立三祠为:

    渎山,即蜀地的汶山,它是古蜀发祥地,是巴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通过对渎山的祭典活动,表达出李冰对古老巴蜀文化的崇尚之情;

    江水,祠蜀。蜀地先民依水而栖,伴水而生,巴蜀大地的江河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当地古代文明,给人们带来欢乐,也给人们带来灾祸对江水的祭典,表现了李冰尊重蜀地传统习俗,重视对江河治理的态度。

    望帝祠,祭蜀王杜宇,直接表达出李冰对这位曾经教化蜀民,振兴蜀地农业生产及经济建设的古蜀杰出领袖的敬仰之心。

    李冰主持的祭祀活动十分隆重,他采用了中原祭祀的最高级别,祭用三牲——即牛、羊、猪三牲。在巫师的祭祀礼仪和舞蹈之后,李冰亲自将玉制的神器硅壁投入江水中。

    李冰的举动使蜀地百姓清楚地意识到这位郡接受了蜀文化,尊重蜀地传统习俗。李冰在蜀人的心目中由一位外来统治者,或者说是秦人以其武力,文化统治蜀地的代表,转变成了蜀人乐于接受的、可亲可敬的领袖人物。

    对秦人入主蜀地,李冰用古蜀文化中所奉行的阴阳五行学说进行了一番变通的解释。阴阳五行学论中有五行相生的观点:朝代变化,政权转诡,是气运的转变;前一朝的气数当尽时,后一朝的气数便自然承接。于是,李冰依五行循环的观点解释了蜀为秦灭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气数上的合理承接,这就为秦统治蜀地找到了一种宜为蜀人所接受的理论依据。文献资料表明,在后来李冰治蜀的几十年中,李冰所领导的一系列经济建设活动,都得到蜀地各族百姓的积极响应,而以李冰为代表的秦在蜀地的政权,也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毫无疑问,这一切,都是和李冰积极适应蜀文化习俗密切相关的。

    李冰到任初期的一系列举措,赢得了人心,凝聚了力量。至此,李冰成功地完成了蜀郡由初期秦人武力统治的特定阶段向经济建设阶段的历史性转变,为日后蜀地经济建设活动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叩响“天府”之门

    李冰在争取民心的同时,对古蜀先人,特别是开明帝治水的成功与缺陷经验,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总结,从而对治理蜀地水利有了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李冰认为,早先开明帝在治水时已经认识到岷江是对蜀地平原地区影响最大的河流,所以,开明帝把治水的重点放在了岷江,着重治理岷江穿平原东去的出口金堂峡谷,以及流经平原的河道,其著名的“东别为沱”水利工程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开明帝的治水活动虽然取得相当大的成效,但由于没有解决好理水、束水问题,所以开明王朝修建的水利设施无法承受较大洪水的冲击,水灾不时发生的被动局面没能得到根本改观。从实质上剖析,开明帝治水只是单纯对流入平原的局部河段进行了治理,而没有对河流采取整体化的综合整治,尤其是缺少对流入平原河流的控制手段。因此,李冰认识到理水、束水是治理蜀地水利事业的关键环节,是总体之纲,纲举才能相目张。

    于是,李冰下决心首先解决控制岷江进入平原水流这一当务之急。

    为制定详细科学的治水方案,李冰认为首先应“因水为师”,即了解掌握水流运动规律,对平原地区及岷江流域的地理状况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李冰领着儿子二郎及众部属,在当地向导的指导下,访高山大川,探丛林峡谷,认真对山形水势做了实地勘测。

    考察过程中,李冰发现,成都平原的地势有如一个三角形,以灌县为顶点,以金堂、成都、新津一线为底端,地面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流均从西北灌县一带流入平原地区,在平原的东南,龙泉山脉屏风一样挡住河流的去路,众多的河流只有三个出口可流出平原,它们是:东头的沱江金堂峡谷、西面的岷江新津河谷和中间的府河华阳河谷。

    从现代地理学角度来看,实际上成都平原是由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的洪积冲积扇连接而成的。它的具体形状是个大菱形,西北的灌县(今都江堰市)到东南的成都是其短轴,长约40—70千米;东北的绵竹到西南的邛崃是它的长轴,长约120—180千米。成都平原的面积为8200平方千米,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坡降度为3%-6%。战国末期,李冰等人对成都平原及有关河流的认识,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下,不可能很精确,但他们力求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已是难能可贵的了。

    李冰同时发现,在成都平原地区,除少数丘陵外,别无大的起伏,坡度由西北向西南逐渐下降,引水灌溉,至为便利。这一发现,进一步激发出李冰的治水热情,他的思路随之开阔。治理水害,兴修水利,河流便可以化害为利,为人所用,这对于蜀地的经济发展是大有益处。

    最后,李冰一行人来到灌县,这里也就是前文所说李冰设立三祠的地方。李冰见到这里岷江峡谷中山岩壁立,仿佛是一扇巨大的门户,他心际灵光一现,豁然开朗,不由击节赞叹道:这真是一道“天彭阙(门)”啊!

    李冰想道,他们先前所走过的平原地区,地面水网纵横,千百年来,河道迁移无定,变幻无穷,其重要原因是平原上的河流,没有像上游河流那样受到峡谷石壁的约束。如果在重要水道的关键部位设置一道束水口门,就能使河流顺着故道朝着人们所控制的方向奔淌,而不致四下横流了。

    李冰进一步思索道,灌县这里,正是岷江从山谷奔流到平原的转折点,也是平原顶端的制高点。如果在这里设置一道束水的关口,就能有力地控制住岷江流进平原的水势及方向。岷江若要稳定下来,治理蜀地水患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眼前高耸壁立的峡谷,特别是那座矗立江中的玉垒山,真可谓上苍赐给蜀人的天然石门啊!渐渐地,李冰的脑海中构思出一套详细的水利工程方案。

    依据山形水势,李冰计划在湔水汇入岷江河口处的下游,修筑一座大“堋”。堋,是蜀土涪,是指一种不封闭的人字形拦河低坝。在堋的两侧与岸边之间各留一个口门,以供引水之用。堋的中心部分,筑成鱼嘴形状,迎着上游水势,劈分水流;同时,沿着两边江岸,各开设一条新的水道,在它们的关键部位,即在玉垒山处,用人力开设一道石门,用来控制水流。这一设计方案,就是当时被人们称作“湔堋堰”水利工程的设计蓝图,也就是后来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渠首工程的雏形。

    据考证,“湔水”,即今天的白沙河,而“湔堋”便是因靠近湔水面得其名。堋的具体位置,在今都江堰鱼嘴上游大约800米的地方。当时,堋起着导水和溢流的作用,相当于现在所涉及的金刚堤和飞沙堰。东岸的引水道当时称作“北边”,即今天的内江,它延伸到玉垒山下离堆处的宝瓶口,在宝瓶口内分郫、检二江,即今天的柏条河和走马河,这两条用于灌溉和通航的干渠,下穿成都而去,西岸的引水道当时称作“羊摩江”,即今天的外江水系中的羊马河。而岷江下游的河道当时用于排洪道,即今天的正南江。

    李冰的设计方案有两个十分精彩的环节。

    其一,李冰所设计的排洪道,和前人开明帝的设计相反,它被放在西边的“羊摩江”即外江河道上,而不是外在东边的“北江”即内江河道上。这样改变的优点在于,外江与内江相比,不仅河床宽阔,而且河道顺直,利于大股洪水通过,用作泄洪道,是很合理,也极为科学的。

    其二,李冰计划开凿离堆而成宝瓶口,利用其坚硬的石质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内江口上设置一座人造的“天彭阙(门)”,从而令岷江这匹从无羁绊的野马,在进入平原地区之前,到这里戴上一个笼头,人为地约束它的野性。这一设计,将使平原地区从根本上摆脱水患的困扰,化水害为水利的设想有了成为现实的保证。

    有了很好的设计方案,李冰心里并不轻松。他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这一计划的实施,建设工程量是空前巨大的。为使蜀地百姓接受他的治水方案,单凭科学的设计是不行的。因为在当时科学水平还很低,在人们的心目中,江水是由冥冥之中的神来管束的,它可怕的力量,是人力难以抗衡的。所以,首先要打破长期束缚于人们的畏惧心态。对此,李冰巧妙地借助了宗教的影响,在主持了一系列的祠神、祠宗的祭曲活动之后,在人们心中他已具有神所赋予的力量与智慧。当李冰对蜀人佯称,他得到了神示,上苍为他治水,特赐“天彭阙”时,人们自然也就相信了。于是,李冰通过科学考察、论证,精心设计的治水方案,经他用宗教色彩一番巧布之后,顺利地得到了蜀地百姓的认可。

    李冰的治水方案能为蜀人接受,除了上述李冰借助神灵进行渲染的因素外,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的设计方案突出体现了古蜀文化的特点。

    蜀文化中所奉行的阴阳五行学说主旨在于世间万物,各有阴阳,彼此相克相生,互相依赖,缺一不可。其中特别强调在天、地、人之间寻求和谐统一。在今天看来,阴阳五行学说带有很浓的迷信色彩。但在当时,这一学说还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它能科学、辩证地阐释世间的变化规律。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思想,一定程度上指导了人们的实践活动。

    李冰接受了当时这一先进的思想,在设计方案中突出了整体工程各部分的和谐统一关系,突出了鱼嘴、堋(即飞沙堰)、宝瓶口相互配合作用而共同达到的理想的治水效果,从而在都江堰的设计思想上形成了因地制宜、顺从自然、化水害为水利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独特风格,从此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新的篇章。

    李冰通过对古蜀文化的研究,从中汲取了大量有益的内容,加之他所具备的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使他自身完成了蜀、汉文化的融合。他在对蜀地奉行的阴阳五行学说的扬弃过程中,领悟到了其中尊重自然、顺从自然规律及“天、地、人合一”等具有科学性的思想内涵,此后,他用所形成的、先进的、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了蜀地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从他的治水设计方案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味地附会迎合蜀地宗教习俗,而是在实地考察、科学设计的基础上,将设计方案结合蜀文化中科学合理的观点,赋予都江堰水利工程以蜀文化的特征,从而使设计方案易于让蜀人理解和接受,最终将蜀地百姓巧妙地引导到经济建设活动中来。

    李冰的治水计划,给蜀地带来了经济振兴的新希望。李冰以他杰出的才智、卓越的领导艺术,带领蜀地百姓,叩响了那扇千百年来默默关闭着的“天府之国”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