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堰今夕

    由于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工程在蜀地水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代政权对它都予以高度的重视。两千多年来,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造和完善工作,几乎从未间断。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渠首工程,已和李冰时代的湔堋工程原貌相差甚远了。

    都江堰渠首工程布局的演变,与该段岷江河道的变迁有着密切关系。岷江与沙河汇流的地方,河道初出山谷,河床开阔,岩壁石质的性质有很大变化,水流的侵蚀与堆积作用加强,因此,该段河道自古以来变迁频繁,河道逐步向西南方向推移。

    河道西迁,河岸变陡,水流便掉头流向左岸的玉垒山。因此,李冰当时选择玉垒山开设宝瓶口。实践证明,这一引水口门的位置选定的极为合理,故而以后各代均沿袭承用,不曾废置。

    元代以前,都江堰渠首布局的具体情况,已无详细的文字记载可考。直到元代揭溪斯(1274—1344)的《蜀堰碑》出现,才有了这方面的文字记述:

    “以至元改元(1335)十有一月朔,肇事于都江堰。都江,即禹凿之处,分水之源也。盐井关限其西北,水西关据其西南,江南北皆东行。此旧无江,冰凿以避沫水之害。中为都江堰,少东为大小钓鱼,又东跨二江为石门,以节北江之水;又东为利民台,台之东南为侍郎、杨柳二堰,其水自离堆分流入南江……北江少东为虎头山,为斗鸡名。名有水则……乃书‘深淘滩,低作堰’六字其旁,为治水之法,皆冰所为也。又东为离堆……南江自利民名有支流东南出万工堰,又东为骆驼,又东为碓口,绕青城而东。”

    《蜀堰碑》中所载的“都江堰”,指的是鱼嘴分水堤,北面的是人工开挖出的“北江”(即内江),南面则是岷江的正道“南江”(即外江,又名“正南江”)。由“盐井关限其西北,水西关据其西南”这段文字可以推断出当时鱼嘴分水堤的大致位置在白沙河口附近,这同李冰时代鱼嘴分水堤的位置基本吻合。文中提及的“石门”,指石砌的溢流堰,位于鱼嘴的东面。大小钓鱼与利民台之间。“利民台”,指现今的韩家坝连夏家山一带的外江河库。“侍郎堰”即飞沙堰,而杨柳堰则位于现今的人字堤附近。据此,可以大致看出元代都江堰渠首布局的情况。

    鱼嘴分水堤设在白沙河口附近,不仅在它两侧的引水口门易遭冲坏或被塞,而且内江河道(鱼嘴至宝瓶口一段)和利民台都长达3千米,河道淘淤及护堤工程自然规模也很大,维修和管理都不方便,所以,后来鱼嘴的位置就往下挪了。

    清代初年,关口(即盐井关与水西关所夹的岷江口)以上岷江河道渐向西移,冲蚀右岸山脚,露出关口处的老君岩。老君岩凸向江心,把主流挑向东行。因此大量洪水涌入内江,出现了岷江正流侵蚀内江河道的情形。江水主流冲到玉垒关下的山脚一带,遇虎头岩回流,一下子冲开飞沙堰,又回到岷江正道内。于是,人字堤开始发挥劈分内外江水流的作用,有了“鱼嘴在人字堤”的文字记载。

    清代道光年间,鱼嘴分水堤一度被上移到今索桥以上,但不久即遭冲毁;同治年间,又只好以人字堤代鱼嘴分水堤起作用了。

    事实上鱼嘴在人字堤附近的这种整体布局,对宝瓶口处的分水、分沙非常不利。首先,没有外江的分洪,全部洪水涌到宝瓶口附近,必然要加大宝瓶口的进水量,这对内江下游干渠网的防洪极为不利;其次,失去飞沙堰和外江的“飞沙”作用,宝瓶口的进沙量剧增,这就直接导致了内江下游河道发生淤塞情况,使平原地区发生水灾。另外,任由洪水直接冲击离堆,对这一地区的安全也有很大威胁。

    清代末年,著名农学家、水利学家丁宝桢于光绪三至五年(1877—1879)主持了都江堰的大修工程。他分析了鱼嘴分水堤设在白沙河口附近与设在人字堤处的各种利弊得失,将清代以来长期设在人字堤附近的鱼嘴分水堤上移,设在今索桥以上。丁宝桢的设计思想与当时李冰的初衷相合,即充分发挥渠首三大主体设施各自及整体的水利功效,从而收到预期的结果。

    实践证明,丁宝桢的设计十分科学,较之以往清代各朝渠首总体布局,他的设计有以下优点:

    第一,鱼嘴(丁宝桢所设计的)附近岷江河床比较稳定。右岸有马护岸控制,左岸有百丈堤导流,河床宽约250米,很少变动,所以此处劈分水流,可以稳定调节内外江水流量的比例。

    第二,鱼嘴(丁宝桢所设计的)处的上下游水势有利于鱼嘴分水、引水,对排洪、排沙也很有利。

    第三,鱼嘴分水堤上移后,为内江河段合理布置溢洪、飞沙设施提供了空间。丁宝桢在内江右岸布置了平水槽、飞沙堰和人字堤堰口三条溢洪道。平水槽和飞沙堰设在河槽末端凸岸泥沙聚集的地方,所以不仅泄洪,而且能排沙。尤其是飞沙堰选定在虎头岩对面的位置,这里由于江水的横流作用,使飞沙堰的排沙作用达到了最佳程度。人字堤位于离堆前壅水区域,洪水时,对降低宝瓶口水位,减小洪水进入内江下游灌区的水量,效果十分明显。

    自丁宝桢以后,近代所进行的几次都江堰渠大修工程中,渠首布局均无大的变化,基本是丁宝桢设计的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改善引水、排沙条件,更好地调配内外江灌区的用水,增大岷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政府组织渠首工程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

    1974年4月,建成了外江闸、共8孔,每孔净宽12米,当时靠右岸的七八两孔,暂调作沙黑河灌区的引水口。1982年,位于外江闸右侧,又建成了沙黑河闸,分2孔,每孔净宽12米,原外江闸被“借”用的七八两孔,又恢复其泄洪排沙的本职。为增大泄洪和排沙能力,减轻洪水对飞沙堰的冲击,特意增大了飞沙堰的过水断面,堰宽由原来的210米增加到240米。为降低洪水时离堆前的壅水高度,减少洪水涌入宝瓶口的水量,又降低了人字堤的高度以增加其泄洪能力。为减小凤栖窝浙江省石淤积的程度,使内江水流顺畅,在内江左侧修筑了二王庙顺水堤,从而便利于宝瓶口引水。还增设了韩家坝内江导漂等设施。

    现在的都江堰渠首工程,比之以往每年要多引入10亿多立方米的岷江水,从而使内外江灌区的水量调配更加合理的充足。同时,外江闸和沙黑河闸的修建,使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不致因岁修而中断供应。总之,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经过两千余年的不断改造,已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