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河通流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工程的初衷一是壅作堋,消除岷江水患,从根本上改变平原地区受岷江威胁的状况;二是化水害为水利,利用湔堋工程引水,将岷江水资源合理地、充分地应用于平原地区的农田灌溉和航运漂木上去。为此,李冰在完成了湔堋工程之后,立即着手治理内江下游河流,疏浚河道,开挖干渠,导流通河。

    我国古代的引水工程均系自流式,因此必须保证渠道坡降,而引水口的高程必须明显高于下游引水区域。宝瓶口的位置,正好满足上述条件。根据现代测量,都江堰渠首引水高程为730米,位于平原冲积肩底线的三个低洼出口的高程分别为,金堂峡谷为440米,成都为490米,新津为457米,地表坡降均在3‰以上。这样,岷江水从宝瓶口源源不断地引入,能在平原地区畅流无阻。

    湔堰初成,李冰即顺应地势水情,组织开挖河道,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他首先“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以灌江两”(《华阳国志·蜀志》),并“穿二江成都之中”(《史记·河渠书》)。

    “分穿羊摩江”,指的是李冰对外江水系诸河流的治理活动。岷江自湔堰鱼嘴分水堤处分为内外江两股水流,外江在李冰及后人的治理下形成了以沙淘河、黑石河、金马河三大干渠为主的河道网络,负责灌溉岷江以西的广大区域。“羊摩江”,即沙、黑、金三河的总称。

    沙淘河,其进水口在今都江堰渠首小鱼嘴处,流经灌县、崇庆,在灌县大兴县大兴乡二江桥处分为两支;右河泊红河,流至崇庆的通畅入西河,全长17千米;左为沙沟河,于元通场大锣李入西河,全长36千米。

    黑石河,同沙沟河自沙黑河口分水而下,至崇庆三江镇与羊马河汇流,入西河,全长62千米。

    羊马河,向湔堰正南14千米的正南江分水,至崇庆三河镇与黑石河汇流,入西河。

    沙沟、黑石、羊马三条河流的开凿和疏浚,组成了外汇流域的灌区网络。《游蜀后记》记载:外江“自两汉以后,历代相沿,皆李冰所凿”。外江灌溉网络,使外江以西数万公顷农田尽享其利。

    《史记·河渠书》载:李冰曾“穿二江成都之中”;《风俗通》等亦说:“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西江,溉田万顷。”这说的是李冰治理内江水系诸河,开挖干渠,兴修内江水利的重要治水活动。

    内江经宝瓶口进入平原地区后,又分成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四条主要河流支渠。其中柏条河、走马河,即上面文献所涉及的李冰开的“二江”,当时称作郫江和检江。

    内江四大干渠如下:

    郫江又名柏条河或北条河。内江入宝瓶口至太平堰与萍阳河分流后即柏条河,因其河道位于白河与萍阳河之间,故又称中江。它流经崇宁县入郫县东北,在太和场北接纳走马河分流的深堰河水流之后,再向东南至后堤堰,与毗河分流,转向西南,又称“府河”。府河经新繁县南,向西南流经成都西北九里堤,而后经双流县折而南下,至彭山县江口汇入岷江。其上游柏条河一段河道,即为李冰开凿的郫江。

    检江,即走马河。检江自灌县仰天窝太平堰右分流后,东流数里,左分一支为徐堰河。主流再向东南,流至郫县南,经插板堰流入成都,过苏坡桥折向东去,至杜甫草堂、百花谭后而入锦江。锦江在东北外合江亭处流入府河。检江全长83千米。

    走马河的最大支流徐堰河,是古代沱水的故道,由聚源场分出,经原崇宁县南,东过双郡桥,于郫县西南会合柏木河再向东南至太和场北,汇入郫江。

    郫、检二江,均系分岷江、沱水而来。以二者相对位置而言,郫江东北而检江在南,故郫江又名“北江”,检江又称“南江”。这两条姐妹河,均为李冰开通,成为纵贯成都平原的主要河流。

    蒲阳河,古称“湔江”。起自灌县东门外太平桥下的丁公鱼嘴处,它一路东行,在彭县君平场处分为两支:南支为锦水河,北支为青白江。青白江穿过新都、彭县、广汉,在金堂县赵镇汇入沱江,成为联结岷江和沱江的一条纽带。岷江部分水流通过青白江输入沱江。蒲阳河连同青白江,全长117千米。

    江安河,古名望川河,又叫新开河。起自灌县今青城大桥下游数里处,分引正南江之水,向东南流10余千米,经灌县土桥场,入温江县;又走30多千米,经周家场,南流入双流镇。此地右分一水,再下经沙河堰,最后在二江桥下汇入府河。

    李冰当时的治水活动,主要是围绕穿淘检、郫二江来进行的,这也是都江堰(湔堋)水利工程整体工程中的一部分。二江开通后,成为平原地区灌溉、航运、漂木的主干渠道。在此基础上,李冰又以渠首枢纽布局作为内江诸干渠的样板,在每一分水处都修建了鱼嘴分水设施。这样,在宝瓶口以下用一系列的鱼嘴分水堤将河流一分为二,二分为四,构成一张巨大的水利网络。都江堰以这种极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在世界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独领风骚。

    以后历代治水者,在李冰的基础上,不断改造完善内江灌区干渠网,逐步形成了以郫、检、蒲阳、江要四大干渠为主干的水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都江堰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改造工程,陆续新建干渠,完善设施,修建分水闸,系统高速渠系,进行了灌区的工程配套,使灌溉面积由原来的13余万公顷猛增至66余万公顷,使都江堰这一古老的水利设施再度焕发出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