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水运兴
李白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让人对在蜀地陆路行走的艰难,几乎到了闻而生畏的地步。诚然,蜀地多高山大川,山形地势险峻,人若驭马驾车,或是徒步行走,确实是不容易。然而,蜀地又是江河纵横,水网交错,倘若假借舟楫之便利,则轻灵迅捷得多了。故李白还有一句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所以,在蜀地特殊的地理条件下,人们在交通上多仰赖水路。因此,蜀地水路的开通与航运建筑,对蜀地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李冰当时的历史时期,秦要以蜀地为发动战争,统一天下的桥头堡,更是需要有畅通的交通保障。
在古代巴蜀地区,人类征服江河的活动由来已久,这一地区的造船和航运事业的发展,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有文献可考的,大约在大禹时代,就已有了仗舟楫之利纵横江河的神话般的事迹。
按照《禹贡》(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地学专著)所述九州地域的划分,古代四川大体相当于梁州的范围,其人口成分主要以蜀、巴两族为主。蜀族发祥于岷江上游一带,古蜀先民长期栖息江水边,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水上交通的经验。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蜀人借助于舟楫之利,突破了九顶山的屏障,将自己的活动范围逐步东扩,最后终于在平原地区发展壮大起来。出生于蜀地的大禹导江造舟,开明王驾舟通金堂峡谷,“东别为沱”的壮举,正是反映了这一时期蜀人在水上交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东征服大川急流的过程中,勤劳、勇敢又富有智慧的古巴蜀先民创造出了许多独具风格的川江船型。特别是战国时期,其造船水平更是闻名于世,当时较为著名的船型有“鹦鹉舟”、“大舶船”、“巴蜀舫舟”、“双屈战船”等。在当时,蜀国水军的实力也很强,在与水军强国楚国的数次争战中,蜀水军略占上风,而长于陆战的秦军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这一点,也正是秦统治者所看重的。
早在秦国吞并蜀国之前,秦国统治者就已有了兴修蜀地水运航道,为攻打楚国作好战争准备的长远构想。根据这一构想,一下子改变了早先秦统一天下的计划。
秦惠文王在位时,秦王想趁巴、蜀两国交兵之机,从中渔利,一举吞并巴、蜀。但是,秦以前的征伐步骤是先向东面的韩国开刀,进而灭掉中原的周王朝,取而代之称天子。秦惠文王一时举棋不定,便与重臣张仪、司马错等人商议,不料却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秦延之辩。
张仪是伐韩东扩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蜀国地处西南一隅。俗话讲得好,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现在,周王室就是天下诸侯所企望争名压利的朝和市,如不到那里去争,反而去偏僻的角落里用兵,岂不是离霸业太远了吗?
司马错则认为先东扩的观点是一种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想法,要统一天下,必先强国、富民。巴蜀虽然偏僻,却是一块丰腴的肥肉,灭了蜀,则不难灭巴;巴、蜀有水路通楚,且一向精于造船驾舟,用巴蜀的战船和擅长水战的士兵,沿江而下攻打楚国,则楚必败。所以,得蜀就意味着得楚,得楚就意味着得天下,先西进攻蜀灭巴,才是完成统一天下霸业的上策。
司马错精辟入理的分析终于坚定了秦惠文王伐蜀的决心。以后的历史证明,司马错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公元前308年,司马错率领巴蜀船舰几千艘,士兵十万之众,顺江而下,攻打楚国。秦国的船队以高屋建瓴之势杀来,楚军措手不及。结果是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迅速被秦军所占领,秦国在短期内便取得了灭楚的重大胜利。
李冰任蜀郡守之后,时刻牢记着发展蜀地水运交通的既定方针。他在治理岷江水系诸流之后,即着手对蜀地水路航道进行疏通和治理。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时表衣江有沫水出蒙山下,伏行地中,会江南安,触山胁崖,水脉漂疾,破害舟船,历代患之。冰发率凿平崖,通正水道……南安县,郡东四百里,治清衣江会。县溉有名滩,一曰“雷垣,二曰盐溉,李冰所平吧。”这段文字,记述的是李冰治理南安江道的三个工程:凿崖,平雷垣、盐溉二淮。
南安故治今乐山,辖境范围较宽,曾是古蜀开明帝故都之一,后又作藩封丹、梨园之地。南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当时从成都走水路,通往蜀郡南部地区、巴郡,以及进军伐楚的必经之地,故秦入主巴蜀后,在南安置县,属蜀郡。
南安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自古多害。在青神、乐山之间的岷江河段上有青神峡,南北各有一岩层阻隔江水,构成了上下二滩,即雷垣、盐溉两摊。崖是今凌云寺大佛崖边的乱石崖。古时候的崖,向江心突出,大渡河与岷江这两股不同方向的水流在此聚首,水势汹涌,直冲崖,崖四周暗礁密布,往来船只在两股水流的夹击下,难以驾驭,多触礁破损或是被激流掀翻,落得船没人亡。
对待像这样的危险航段,李冰采取的“遇弯切角,逢正抽心”的治理办法。所谓“遇弯切角”,是指在处理河流糨段时,在凸岩裁去沙滩角,在凹岸设置挑流护岸式设施,改变主流方向,使水流顺直,从而使船只消除了在水流的冲击下撞向凹岸的危险,同时也使凹岸处免受主流的直接冲击。“逢正抽心”是指在顺直河段上遇有较多的汊沟时,应当浚深河槽中间部分,同时堵塞一些旁枝汊沟,利用水流集中冲击断开设的主河槽,拓宽过水横断面,使主流水量增大,航道增宽。李冰带领民工,凿掉了突向江心的部分,束水归槽,通正航路,使主水流较以往大为平顺,船只从此可以安全通过这里。
李冰遇弯(法)切(截)角,逢正轴心的治水思想早在湔堋工程中即有应用,实践证明,在治理乱流河道时,这种治水方法行之有效,它被人们奉为“八字格言”,镌刻在都江堰渠首处“三字经”的旁边。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了“裁弯取直、逢正抽心”的方法。“遇弯切角”与“裁弯取直”,目的都是使水流变得顺直,但在操作上彼此相异,前者是以改变主流方向来达到目的,而后者则是通过改变主河道来达到目的。西方一些治水较有成效的国家,也曾提出过“治河以固定中水位河槽为主”的治水理论,但在时间上远远晚于李冰时代,而且在整体思想上也没有超越“八字格言”的内容。“八字格言”无疑又是一项令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伟大成就。
李冰治理南安水道的第二项工程是平“雷垣”大滩。现在,雷垣滩已被平掉,其具体位置已无可考,但从文献记录及三江汇合的分文条件综合分析,可知大约它在大渡河入岷江口下游不远处。
李冰治理南安水道的第三项工程是“盐溉”滩。此滩经于今乐山东南15千米处,在乌尤山以南,牛华溪以北,以产盐得名。滩的形成,是由于地震运动所致。大滩长卧江中,冬季出于水面,船工尚能又而避之;但一到夏季水涨时,此滩便没于水面以下,形成暗礁,加之这里水流湍急,故船只难行,常出事故。李冰指挥人们,平除大滩,疏通水道,便利了以后的航运。
平限岷江僰道崖滩,是李冰领导的又一项疏通水道的著名工程。《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僰道有故蜀王兵栏,亦有神作大滩江中。其岸渐峻不可凿,乃积薪烧之,故其处悬崖有赤白五色。”
蜀王兵栏,是指今宜宾北部的赤岩山,兵栏,传说是古蜀王孔兵的营寨。僰道大滩正当在岷江与长江汇流的水口,岩峻高险,石质坚硬,是历来的船家航行的一大险段。
为了凿平这一顽石险滩,李冰率领百姓再次使用了在开凿宝瓶口时所采用的“积薪烧石”法,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冷炸”技术。
具体方法是这样的,李冰他们把大量的柴草堆积在礁石上,引火烧石,礁石在高温状态下猛烈膨胀,接着,向礁石上浇酒醢醋,使石头表面刹裂,然后再迅速浇以泛水,泛水通过裂缝侵入石面以下,造成石头局部骤冷骤热,产生爆裂,碎石脱落。如此反复多次,再辅以斧凿锤击,终于将顽石险滩彻底平陟了。
就这样,李冰带领百姓清除了一座座险滩,疏通了一条条河道,在蜀郡建起了四通八达的水运交通网。从此,蜀地大江上下,帆影点点,川江号子,响彻四方,蜀地水运事业,显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