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栈道
在前文介绍四川盆地的地形地貌时,强调了它四周环山的封闭特征。自古以来,由蜀地通向境外的陆路以险峻令人生畏,以致李白发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然而,古蜀先民并没有向恶劣的交通状况低头,他们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终于打通了连接四方的道路。
到了战国末期,蜀地通往北方秦地和通向南方的陆路通道已开辟出几条。这是古蜀百姓千百年来的奋斗成果。
北面,从四川盆地向北,穿越米仓山、大巴山一线而到汉中盆地的道路有三条:米仓道、金牛道(或作石牛道)、左担道(或作阴平道);再由汉中盆地穿越秦岭而到关中平原的道路也有三条: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秦、蜀两地最重要的通道要属南段的金牛道和北段的褒斜道,即从令广元出发北上,穿金牛峡、越七盘关,到达陕西的宁强、勉县,再经褒城,入褒水所流经的褒谷,翻过秦岭山脉的分水岭,即抵达渭水南边的眉县。这条通道十分重要,使用率也最高,秦灭巴、蜀时的进兵路线,就是这条道。
南面,川滇通道主要开辟了两条。一条叫西夷道,或称邛笮道(后又有清溪道、表衣道、灵关道、旌牛道等称谓),由成都出发西行,经今邛崃、天全,折向南走,经雅安、荥经、汉源,穿越西河谷、安宁河谷、过越西、西昌、会理,渡金沙江,最后抵达今云南的普宁或大理。另一条叫南夷道,或称五尺道、石门道、朱提道,是从今宜宾出发,南经高县,豆沙关而入云南,经照通,曲靖,到达昆明或大理;另有一条支路通向东南,可抵今贵州的毕节和安顺。
上述这些通道,多以栈道通路,索桥(藤桥)渡河,道路狭窄坎坷。行路安全难以保障。到了李冰治蜀时代,这些通道有的因年久失修,道路断绝,被人们形容为“鸟经绝人烟”,有的栈道、索桥破损严重,路况十分危险。李冰心中十分清楚,陆路同水路一样,是联结蜀和境外,特别是秦本土的经济、军事大动脉,交通不便的状况既难适应蜀地的经济发展需要,更不符合秦以巴蜀为基地统一天下宏伟计划的要求。为此,他上书秦王,请求修复千里栈道。
秦王十分重视李冰的动议,他立即下令由当时的秦相范雎主持修路工程。道路的修复工程规模宏大,从地理上讲已包括了当时几个郡的范围,为此,范雎作为宏观整体的指挥者,调配几郡的人力物力,分段修路。李冰是修路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决支持者,他指挥蜀人修复了北面蜀境内的数百里栈道及南面的道路,整体工程花了三四年才告完成。
通过这次大规模的修路活动,“千里栈道,无所不通”(《史记·货殖列传》),大大改善了蜀地交通状况,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路、陆路交通网,其他事业也因此受益匪浅。
首先是临邛冶铁业的兴旺发达。临邛,自古以来铁矿闻名于世,但是艰难的交通条件,长期制约着临邛地区的发展。自从李冰任蜀都守后,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水路、陆路的活动,彻底改变了临邛地区封闭落后的状况。临邛成了当时著名的“沃野之地”,它吸引了不少人才前往发展。秦破赵后,有卓氏,世代精于冶铁,闻临邛美名,举家迁往。他“即铁山鼓铸”,把先进的中原冶铁技术带到临邛,迅速兴旺起来,不久即“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史记·货殖列传》)。又有一位叫“程郑”的,也是一位冶铁名匠,他也来到临邛发展冶铁业,后来也达到了“富埒卓氏”的兴旺境地。这些技艺高超的冶铁匠师的到来,带动了临邛冶铁业的迅猛发展,临邛地区一举成为秦国著名的冶铁业中心。
另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是蜀地与我国西南地区,乃至南亚,中亚地区的商贸活动,由于交通状况的改善而兴旺起来。蜀地通往南方的通道、被后人称作“南蕃古道”,它与北方著名的古“丝绸之路”一道,并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后来,北方的“丝绸之路”因政治、军事等原因,逐渐废置,而以蜀地成都为出发点的“南方丝绸之路”却一直为中外商旅们所倚重,它的重要性也就日益显露出来。从这一点来看,李冰治蜀期间对促进蜀地与境外乃至对中外商贸与文化交流方面,贡献也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