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市建设

    成都,作为蜀郡的政治、经济中心,自秦设置蜀郡之始,历任郡守都十分注重成都的城市建设,在张仪、张若等人治蜀期间,成都的建设已具规模。李冰到任后,又进一步加强了对成都城市建设的管理,他的突出政绩是兴修成都七桥和穿凿石犀溪。

    李冰在治理蜀地水利时,曾“穿二江成都之中”,郫、检二江绕成都西、南而行,隔开了成都市区与西、南方向的交通,修桥通路则成了“穿二江”后的必然步骤。《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造七桥”。这横跨二江之上的七座桥,有的在李冰之前已有,但已破旧,李冰将其进行维修改造;有的则是李冰所兴建的。

    对于这七座桥的说法,文献记载不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出现的桥名和有些桥的桥址均有所不同,根据有关专家的考证,现较为通行的说法是以下七座桥:

    冲星桥(又称冲治桥):《蜀志》记载其在正西门外的郫江之上,桥址大约在今魁星楼城墙外桥附近,是从少城西出的交通要冲。

    玑星桥(市桥):《蜀志》说在西南石牛门处,架于郫江之上,桥址大约在今西胜街西口与西校场正门之间,是从少城南行的交通要件。

    员星桥(又称江桥):《蜀志》说其在城南,架于郫江之上,故桥址大约在今文庙前街靠近南大街附近处,是从大城南行的交通要冲。

    长星桥(又称万里桥):《蜀志》说在员江桥南面是万里桥,架于检江之上,桥址约在今老南门大桥处,是从大城南行的交通要冲。

    夷星桥(又称夷里桥·笮桥):《蜀志》载万里桥西上二里处有笮桥,架于检江之上,桥址同今笮桥址。这座桥是李冰发动当地“笮人”修造的一座竹索桥,竹索上又铺设木板,当时只能行人走牲畜,但不能过车辆,是从少城南出的主要干道。现今已改造成钢索桥,但“笮桥”之名仍为今人所沿用。

    尾星桥(又称长升桥):《蜀志》载自冲治桥西去有长升桥,架于郫江之上,桥址大约位于今王建墓东北半里,北卷子与红光东路交叉口南面,是从少城出西北的主要路径。

    曲星桥(又称永平桥),《蜀志》载郫江上西有永平桥,桥址位于今通绵桥附近,是从少城出西北的主要途径。

    成都七桥的建成,达成了成都城内行政职能机构与城外人口聚集区的联系,同时又打通了成都与西部湔氐道、南面临邛、南安、武阳、严道等地的联系,从而加强了蜀地政权对各地的统治。

    “穿石犀溪”工程意在沟通成都郫、检二江,这一人工干渠位于今成都市内西胜街一带,其北口自今同仁路南口市桥不远处分郫江水,向南流经方池街、南校场、斜向东流,入检江,长4里有余。其功能之一是分郫江水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郫江洪水对市区的威胁,另一功能在于供给沿岸地区人们的生活、生产用水。

    成都七桥与穿石犀溪工程的兴建,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为成都日后进一步发展成为天下名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