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植物百科

植物的生长变化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地衣及绿藻等。据估计,植物现存大约有35万个物种。

那么,这么多植物是怎样来的呢?它们是怎样发展到现在的状态的呢?

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最早出现的单细胞植物,即一个细胞植物,它是由一个细胞执行着全部的生活功能。后来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通过单细胞植物自身的变化,演化成了多细胞植物。多细胞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分工也越来越细,而有的植物却仍然保留原来单细胞的形式,如硅藻、蓝藻、小球藻等。

由水生向陆生的发展。海带、紫菜等都是水生的低等级绿色植物,苔藓植物是水生向陆生转化的过渡类型,直至蕨类植物才成为陆生植物。从水生至陆生是植物进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从水到陆,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而引起了植物的发展。

植物为适应陆生的环境,它们逐步相应地产生了根、茎、叶和维管组织来输送水和矿物营养。花粉管的产生,使得植物在受精作用这一重要环节上,不再受外界水分的限制,从而形成了现在陆地上占优势的植物。

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植物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由于不断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从而引起植物内在的变化。

不能适应环境的,将逐渐衰退或灭亡,能适应环境的,就必然要改变自身原来的遗传特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变异。

蒲公英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也能生存下来。它的瘦果,成熟时冠毛展开,像一把降落伞,随风飘扬,把种子散播远方。

此外,植物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变和它们自身的不断变异,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植物类型。

在地球的不同部位,以及同一部位的不同地形或方位上,从古至今,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因而生长着不同形态和结构的植物,从而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

植物的相互交流

许多动物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向同伴传递一些信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等,植物王国里也有信息传送吗?

美国的两位科学研究人员,用柳树、赤杨和在短短几个星期内就能把整棵树的树叶吃光的结网毛虫进行实验。

他们把结网毛虫放在一棵树上,几天内发现树叶的化学成分有了某种程度的变化,特别是单宁含量明显增加。昆虫吃了这种树叶不容易消化,便失去了胃口,去别处寻找可口的佳肴,从而保护了树木自身。

更令人大吃一惊的是,树木遭遇虫害后,在65米距离以内,其他树木的叶子在两三天内也发现了类似的变化,单宁含量增加,味道变苦,以此来防御昆虫的侵害。这充分说明了植物之间是有信息联系的。

不仅杨、柳树有互通情报的本领,其他植物也有。曾有两位生物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取45棵盆栽杨树放在温室里,其中30棵放在一间屋,另外15棵放在远处的一间屋中。他们将30棵树中的15棵的叶子打破。52小时后两位科学家对树叶进行了分析发现,已打破叶子的15棵杨树与在同一屋中的另外15棵杨树的叶中都含有大量的抗害虫物质,而在远处另一间屋中的杨树叶却和先前一样没有变化。

1986年克鲁格国家公园里出现一件怪事。每年冬季,这里的捻角羚羊有不少都莫名其妙地死去,但与它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方的长颈鹿却安然无恙。

原来,长颈鹿可以在公园内随意走动,可以到处吃园内不同树木的叶子。而捻角羚羊则被圈养在围栏内,只能吃到枞树的树叶。

专家研究了死羚羊胃里的东西,发现死因是它们吃进去的树叶里单宁含量非常高,这种毒物损害动物的肝脏器官。

在研究长颈鹿胃里的东西之后,他们发现长颈鹿吃入的食物品种较多,所吃入的枞树叶的单宁浓度只有6%左右,而捻角羚羊胃里的单宁浓度高达15%。

为什么在同样一些枞树的叶子内,在不同动物胃里,单宁浓度不同呢?经研究专家认为:枞树用分泌更多单宁的方法来保护自己以免遭到动物吞食。

科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当枞树不止一次地受到食草动物的侵袭时,就会向自己的同伴发出危险警报,让它们增加叶里的单宁含量。收到这一信息的树木在几分钟内就会采取防御措施,使枞树叶子里的单宁含量迅速猛增。

植物的地盘争夺战

动物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本能地会与同类或不同类动物争夺地盘,这种弱肉强食的现象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种现象也发生在植物身上。

在俄罗斯的基洛夫州生长着两种云杉,一种是挺拔高大,喜欢温暖的欧洲云杉;另一种是个头稍矮,耐寒力较强的西伯利亚云杉。它们应该称得上是亲密的“兄弟俩”,但是在它们之间也进行着旷日持久的地盘争夺战。

几千年前这里大面积生长着的是西伯利亚云杉。经过数千年的激烈竞争,欧洲云杉已从当年的微弱少数变成了数量庞大的统治者,而西伯利亚云杉却被逼得向寒冷的乌拉尔山方向节节后退。

学者们认为是自然环境因素帮助欧洲云杉赢得了这场“战争”,因为逐渐变暖的北半球气候更加适于欧洲云杉的生长。

可是仅仅用自然环境因素来解释植物对地盘的争夺,对另外一些植物来说似乎并不合适。因为许多植物的盛衰似乎只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强弱,而与自然环境因素无关。

比如在同一地区,蓖麻和小荠菜都长得很好,可是若将它们种在一起,蓖麻就像生了病一样,下面的叶子全部枯萎。

葡萄和卷心菜也是绝不肯和睦相处的一对。葡萄虽然爬得高,也无法摆脱卷心菜对它的伤害。

一种生长在美国西南部干燥平原上的山艾树,蛮横霸道发展到了极点,在它们生长的地盘内,绝不允许有任何外来植物落脚,即便是一棵杂草也不行。山艾树能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而这种化学物质很可能就是它保护自己领地,置其他植物于死地的秘密武器。

一些从国外大量引进的外来植物,在若干年后,竟反客为主。原产于南美洲的鳄草,至今在佛罗里达已统治了全州所有的运河、湖泊和水塘。鳄草是河岸地区的一种多年生根茎类挺水的莎草植物。它有细长、三角形、直立,0.3至1米高的茎和细长的叶片。它的鳞茎经常大量聚集或和其他植物的根和根茎聚在一起形成漂浮的植垫,具有极强的侵略性。

过去长满径草的西棕榈海滩,现在已经成了澳大利亚树的一统天下,土生土长的径草反而变得凤毛麟角,难得一见了。此外,原产澳大利亚的胡椒现在也成了佛罗里达州东南部的植物霸主,还多亏了有人类干预,否则,这些外来植物会把本地植物杀得片甲不留。

植物的落叶

人类一年到头都周而复始地生活,自然界中其他生物可不是这样。它们在条件适宜时活跃,其他时候就进入休眠状态。

大家都知道叶子对一棵树有多重要,但是叶子也会消耗植物储存的营养。所以一到气候条件变坏时,植物的叶子就落下来了,这样更有利于它们过冬。

除热带之外,温度越低的地方,落叶植物就越多。由于它们的叶子只能存活半年,所以要比不落叶的针叶树生长得快一些。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植物的叶有一定的寿命,一般来说,寿命不过几个月,也有能生活多年的,如松的叶能活3年至5年,冷杉和云杉的叶能活6年至12年。多数植物的叶,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自行脱落。

木本植物的落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叶只生活一个生长季,每当冬寒来临就全部脱落,如杨、柳、苹果等,这叫落叶树;另一种是叶可活多年,而且不定期地脱落,就全树来看,终年常绿,如松、柏、冬青等,这叫常绿树。

植物落叶是一种自我保护机能。秋冬季节,雨水稀少,满足不了树木生长的需要。再加上太阳光斜射北半球,日照时间缩短,也提示树木冬天就要来临。

此时树叶中就会产生一种激素,即脱落酸。当叶片中的脱落酸输送到叶柄的基部时,在叶柄基部会形成一层非常小而细胞壁又很薄的细胞,科学家们称之为离层。

离层的形成会使水分不能正常输送到叶子里。在脱落酸的作用下,离层周围会形成一个自然的断裂面。

叶子由于得不到水分的正常补充会逐渐干枯,其自然断裂面越来越明显,经秋风一吹,便会落叶纷飞,甚至无风也会自动飘零。

落叶是植物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是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同时落叶可使植物排除废物,起到更新的作用。植物通过落叶可以缩小蒸腾作用和散热面积,减少体内的水分散失。

落叶片落入土壤中即被分解,养分被植物重新利用,落叶层还能蓄养水分,为种子提供发芽和幼苗的生长温床。一些植物把重金属积累于叶片上,通过落叶来排泄体内的重金属,从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植物根的作用

对于植物,人们不仅赞赏花的美丽,更爱果的珍贵,却往往忽视了生长在地下的根。根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始终默默地工作着,甘当无名英雄。

根一踏上生命的旅途,就以极快的速度钻入土壤,担负起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任务。根吸收最活跃的区域是根尖部分。每一棵植物都有一个强大的根系,主根生侧根,侧根长支根,支根再分枝,根系的伸展范围好像树冠的倒影,所以有“树有多高,根有多深”的说法。

在热带海滩上,红树生长在淤泥中,随潮水涨落时隐时现,却不会被带走,就是因为这种树有两种发达的根:一种是支持根,从树干部生出,倾斜地插入淤泥里,可加强树木在淤泥中的稳定性;另一种是呼吸根,从地下根上长出,伸出淤泥,这种根外面有大的皮孔,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这样就避免了根系在淤泥中因缺氧窒息而死。

植物的根系除了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和固定植物外,还能合成植物体所需要的某些重要的有机物质,如南瓜和玉米中很多重要的氨基酸是在根部形成的。由根所合成的氨基酸,运到生长旺盛的部分,用来合成蛋白质,构成新细胞的主要成分。根中还能合成某些激素或植物碱,对植物体的生长和发育具有很大影响。

多数植物的根可贮存养料与水分。有些植物,如甘薯、甜菜、胡萝卜、萝卜的根特别肥大、肉质化,成为贮藏有机养料的贮藏器官。多年生植物的根虽不膨大成肉质状,但都贮藏有大量的养分。如人参、当归、甘草、乌头、龙胆等植物的根,含有许多药用成分,可以供人类使用。

有些植物的根具有极强的萌芽能力,成为它们传宗接代、扩展自身的强大武器。山杨的水平根系特别发达,在贴近地表的土层中生长着许多横根,这些横根能萌发出幼苗。所以在经采伐或破坏后的林间隙地上,山杨很容易天然更新,一般只需要10多年就可长成天然次生林。

有些植物的根还能自我施肥。如豆科植物的根系上常常会长出许多根瘤菌,它能捕捉空气中的分子态氮,并将它固定为氨和氨化合物,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大量的氮肥。

植物的感情和思维

如果说动物具有感情和思维,这是人们能够接受的,但如果说,植物也有感情和思维能力,你一定会非常惊讶!

1966年2月,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工作人员巴克斯特在给植物牛舌兰浇水时,用测谎器测试植物的情绪变化。没想到,当水缓缓浇下时,测谎器的曲线急剧上升。这情形和人激动时测得的曲线一模一样。

巴克斯特特意改装了一台记录测量仪,将仪器与植物相连接。他将一根燃着的火柴靠近植物,记录仪的指针猛烈晃动,植物出现了恐惧心理。直至这样的实验重复多次以后,植物才渐渐减轻了恐惧心理。它似乎也知道,那只是一种假象。

巴克斯特在全国各地的其他机构用其他植物和其他测谎仪做了类似的观察和研究。巴克斯特的实验表明,植物不仅对外界刺激有情绪波动,而且可以感受到附近动物的情绪变化。

前苏联学者维克多·普什金也用实验证实了植物具有感情。普什金先在一个受试者身上施用催眠术,再将他的手放在植物前,最后把人和植物用脑电仪相连。

图像表明,人和植物同时表现高兴或沮丧的反应:受试者高兴,植物便竖起叶子,舞动花瓣;受试者因听说寒冷而瑟瑟发抖,植物则颤抖不已;受试者情绪不佳,植物也垂下叶子表示悲哀。

美国化学师马塞尔·沃格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从树上摘下3片榆树叶,放到床边一个玻璃碟里。每天早饭前,他都花一分钟,劝勉两边的叶子继续活下去,而对中间那片叶子不予理睬。一周后,中间的一片叶子已变黄枯萎,另两片仍然青绿、健康。使沃格尔感兴趣的是,活着的两片叶子的小茎上的伤痕似乎已经愈合。

沃格尔发现植物对于谈论不同的话题内容也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植物对在摇曳着烛光的暗室里讲鬼怪的故事也有反应。在故事的某些情节中,例如“森林中鬼屋的门缓缓打开”,或者“一个手中拿刀子的怪人突然在角落出现”,或者“查尔斯弯下腰打开棺材盖子”等,植物似乎特别注意。沃格尔还用事实证明,植物也可以对在座人员虚构想象力的大小做出反应。

科学家们的这些实验研究为植物界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

植物长毛的作用

有些植物的身上长毛,这些毛分布在植物的茎和叶子上,这是它们防御动物侵害的手段。

植物的毛有很多种,有的硬如针刺;有的毛虽不硬,但密集成层,可抵抗病菌及小昆虫的侵害,如杨树的叶子上就有密绒毛,可以防菌害和虫害。

还有的毛硬而脆,这些毛是有内腔的,就像毛虫一样,里面还有毒液。这种毒液虽不如毛虫毒液之毒,也不容小觑。如果不小心碰到了皮肤,这些毛的尖端就会断裂,将其中的毒汁刺入皮肉内,让人红肿痛痒不止。

麻科草本植物中就有不少种类生有这种毛。这些毛生长的位置不同,有的生于茎上,有的生于叶柄上,还有的长在叶片上。荨麻科植物中有种蝎子草,非常有名,也是通过长着毛防御外敌的。蝎子草,顾名思义毒如蝎子。一旦被它的毛刺到了,就如被蝎子尾巴蜇了一样难受。这种草在北京就有不少,郊区近山地的沟边、湿地或路边都可以看到。

它的叶子很大,毛也十分明显,凑近细看可以见到毛里面的水泡。麻科中有刺毛的不仅仅是蝎子草,还有些种类的毛虽短而细,看着毫不出奇,如果不小心触到了,同样能使皮肤发痒红肿。

一种极为罕见的野生马铃薯的叶片上长有两种挺厉害的毛。第一种细长,会分泌极粘的液体,一下就能牢牢粘住飞来取食的昆虫,第二种毛短粗,碰伤它就会流出一种毒汁,这些毒汁就将捕到的昆虫毒死了。

棉花植株的软毛能对抗蝉的侵犯,多毛品种小麦比少毛品种更容易不让叶甲虫的成虫产卵和被其幼虫食用。

茅膏菜的叶子上长有许多腺毛,这是为昆虫设下的陷阱。昆虫一落在叶上,这些毛就能弯曲把昆虫卷住,然后分泌出消化液把虫子消化吸收。在一些植物根尖上长有大量的根毛,这些根毛对扩大根的吸水能力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育种家发现,凡是毛状物密度高的植物,虫害就少。南瓜、冬瓜、玉米的茎叶上也长着一层细毛,它们的叶子面积大,水分从叶片中散失得就多,而那些细细的茸毛密密地集中在叶片上,挡住了气孔,又减少了阳光的直射,使叶片的温度不至于很高,就减少了水分的浪费。

植物的呼吸

植物虽然没有呼吸器官,但是,实际上植物在它的一生当中,无论是根、茎、叶、花,还是种子和果实,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呼吸,只是人的肉眼看不出来。

那么,植物为什么要进行呼吸?其实,生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只不过是呼吸活动的表面现象。而呼吸的本质是生物的身体里的有机物质氧化分解的过程。对植物来说,通过呼吸才能把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加以利用。植物身体里有许多有机物质,如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要通过呼吸作用来进行氧化分解。

平常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植物体内的有机物质被彻底地氧化分解,最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这叫有氧呼吸。有氧呼吸能够释放出很多能量,这些能量可以供给植物本身生命活动的需要。比如细胞里的分裂、组织分化、种子萌发、植株成长、花朵开放等过程,以及植物的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肥料,营养物质在身体里的运输等活动都需要能量。

植物在呼吸过程中,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是一步一步进行的,整个过程中间会生成许多种化学成分不同的物质。这些物质是植物用来合成蛋白质、脂肪和核酸的重要材料。所以,呼吸活动跟植物身体里各种物质的合成和互相转化有密切关系。

植物如果处在缺氧的环境里,它不会像动物那样马上停止呼吸,很快死亡。植物在缺氧的时候,虽然没有从外界吸收氧气,可是它照旧能够排出二氧化碳,这叫无氧呼吸。

苹果储藏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并且释放出少量的能量,以适应缺氧的环境。

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对农产品的贮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粮食、水果和蔬菜等收下来以后呼吸活动还在进行。在贮藏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呼吸继续进行,这样,粮食、水果和蔬菜等才不会变质;另一方面又要使呼吸尽量减弱一些以减少消耗。

粮食种子进入仓库以前要测量一下含水量。各种粮食种子的含水量符合国家标准时,种子正好进行微弱的呼吸,这样既能保持生命力,营养物质的消耗又比较小。

我们知道,小麦的安全水分是13%,高于这个数值会呼吸旺盛,减少有机成分,严重会霉变、生虫,丧失食用价值,所以在贮藏小麦时要把它晒干。

另外,其他粮食作物若要长期保存,则可以用将容器抽真空然后充氮气的办法来抑制粮食的呼吸活动。

植物的发热

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白菖蒲、魔芋、半夏、马蒂莲等,大多夏季开花,肉穗花序,外包淡黄色、黄绿色、紫色、白色或绿色的佛焰苞。

这种佛焰花序植物有种奇特的现象。在开花时,花部会发高热,它的温度比周围气温高出20摄氏度以上。

一种叫做“班叶阿若姆”的百合科草本植物,这种植物在气温4摄氏度的环境里,花的体温可以达到40摄氏度左右。这种植物的花温为什么如此之高?

科学家发现,这种植物在开花时,脂肪进入组织细胞内,发生强烈的氧化作用,从而释放出大量的热能,所以,造成花温较高。

南美洲中部的沼泽地里,生长着一种叫臭菘的植物,每年三四月份天气还相当寒冷时,它的花朵已经绽开了。臭菘为佛焰花序,花期长达14天左右。

据测定,臭菘在长达两周花期里,它的花苞里始终保持在22摄氏度,比周围气温高20摄氏度左右。植物学家通过研究和探索,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原来,在臭菘的花朵中有许多产热细胞,产热细胞内含有一种酶,能够氧化光合产物,使葡萄糖和淀粉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所以,能融化覆盖在植物上面厚厚的雪层,花便可以轻而易举地钻出雪层,避免了被冻伤的危险。这是植物发热的第一个目的。

另一种发热的植物叫佛焰,“佛焰苞”是因其形似庙里面供奉佛主的烛台而得名。而整个“佛焰花序”,恰似一枝插着蜡烛的烛台。天南星科植物特有的佛焰花序中,肉穗花序被形似花冠的总苞片包裹,此苞片被称为“佛焰苞”。

它的雌蕊和雄蕊都隐藏在苞的深处。为了能在花开之后请到“媒人”为其传粉,它把花温急剧升高,并且散发臭味,于是,一些喜欢这种味道的虫蝇就急急忙忙赶来,为它们做媒,完成了传授花粉的工作。这是植物发热的第二个目的。

此外,佛焰“发热”,还可以使四周的风转变成围绕着佛焰花序旋转的涡流,而且,这种涡流不受外界影响,并能把四周各个方向吹来的风转向佛焰苞的开口处。

这样不仅能使热量均匀地分布整个佛焰苞内,使整个花朵能融化厚雪的覆盖,而且,更令人惊奇的是,佛焰花序周围的涡流能把花序顶端成熟的花粉吹到花序下部未经授粉的花朵内,从而达到没有虫蝇为媒介,利用风也能达到传授花粉的目的。

植物的指引方向

指南草是人们对内蒙古草原上生长的一种叫野莴苣的植物的俗称。为什么指南草会指南呢?

原来在内蒙古草原上,草原辽阔,没有高大树木,人烟稀少,一到夏天,骄阳火辣辣地烤着草原上的草皮,特别是中午时分,草原上更为炎热,水分蒸发也更快。在这种特定的生态环境中,野莴苣练就了一种适应环境的本领:它的叶子长成与地面垂直的样子,而且排列呈南北向。

这种叶片布置的方式有两个好处:一是中午时,即阳光最为强烈时,可最大限度减少阳光直射的面积,减少水分的蒸发;二是有利于吸收早晚的太阳斜射光,增强光合作用。

科学家们考察发现,越是干燥的地方,生长着的指南草指示的方向也越准确。内蒙古草原除了野莴苣可以指示方向外,蒙古菊、草地麻头花等植物也能指示方向。

有趣的是,地球上不但有以上所说的会指示南北方向的植物,在非洲南部的大沙漠里还生长着一种仅指示北向的植物,人们称它为指北草。

指北草生长在赤道以南,总是接受从北面射来的阳光,所以花朵总是朝北生长。它的花茎坚硬,花朵不能像向日葵的花盘那样随太阳转动,因此总是指向北面。在草原或沙漠上旅游,如果了解了这些能够指示方向的植物的习性,就不会迷路了。

在非洲马达加斯加,生长着一种奇特的烛台树。这种树有7米多高,树干上长着一排排细小的针叶。

让人惊奇的是,这种奇树不论长在山顶、山坡,还是山坳,也不论长到多高,那细小的针叶总是指向南极。

因此,当地人总是把这种树当做指南针。出没在茫茫森林里的大人和孩子,从来不会迷路,因为他们都知道,看看烛台树的针叶,就可以确定方向了。

东南亚各国有一种常见的扁桃树,树的外形十分奇特。它的树枝与树干形成直角,而且只向南北两个方向生长。人们不难根据树枝的方向来辨别东西南北,故有“指南树”之称。

植物的过冬

植物具有一定的耐寒作用,在某个范围内,它们是能承受得住寒冷的。它们虽然不怕冷,但是冷到一定的温度下还是不行的。一般种子植物生长活动的最低温度是0摄氏度。每到冬天,有些地区千里冰封,大地上几乎找不到红花绿叶。但在此时,你也能找到一些不怕冷的“英雄好汉”。

在我国青藏高原上,就有一种叫雪莲的植物。它生长在海拔5000米高处,能对着皑皑白雪开出紫红色的鲜花。阿尔泰山的银莲花,能在零下10摄氏度的环境下,从很厚的雪缝中钻出生长。

有些松柏类植物,能抵御零下30摄氏度至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在西伯利亚有一种植物,能在零下46摄氏度的低温下开花。

在自然条件下,它们算是不怕冷的“英雄”了。俄罗斯科学家用人工控制方法,把白桦树放在逐步降温的环境里,它竟能耐得住零下195摄氏度的低温。看了,世界上还真有冻不死的“好汉”。

为什么有的植物能够安稳地度过寒冬?它们又是怎样战胜寒冷的?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就必须先了解植物的一些应变能力和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

科学家们通过对春种小麦和秋种高粱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严寒几乎能完全终止作物的生长,却阻止不了作物的光合作用。

此时,植物生长出的不再是茎和穗,而是积累着成为低温保护层的生物抗寒物质,如蛋白质和最重要的高耗能脂肪类等。

正是这些物质,才使得植物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对寒冷刺激的敏感。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植物要想免受寒冷的侵害是不可能的。在寒冷的冬季,如果植物细胞内的水冻结了,植物就会很快死去。

在严寒条件下,植物能否成活主要取决于其细胞膜片结构能否保存完整。对此,植物自有妙法。当气温降至1摄氏度时,其细胞内便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这种变化能促使细胞内流出水,并渗入到细胞间的空隙中,在那儿被冻结。冻结的冰层覆盖住细胞,这样既可保护细胞,使其内部不至冻结,又可激发脂肪的进一步积累,增强抗寒能力。一般常见的雪松,其耐寒能力较强,成年雪松可耐零下25摄氏度的短期低温。

耐寒的植物品种都有适寒、抗寒的作用,其奥秘就在于配置在植物体内的各种结构要素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绿色树林的功效

在现代化大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每天被各种各样的音响烦扰着。汽车、摩托车的发动机声音和刹车声、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建筑工地上的打桩声以及人声、音乐声和其他各种声响,组成了对人的情绪和健康有很大危害的噪音。

噪音会使人觉得心情烦躁不安、头痛头晕,产生失眠、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等病症,甚至还会诱发精神病。可见噪音真是人类的一大公害。所以,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大都喜欢在节假日时到公园里去走走。当我们在茂密的树林里悠闲地散步时,会感到十分宁静,心情舒畅、愉悦。这主要是因为在树林里没有噪音,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幽静的环境。

树木的枝干和浓密的树叶能吸收声波,而且还能不定向地反射声波。因此,当噪音进入树林里后,一部分被吸收了,另一部分又被反射了,于是噪音大大地减弱。

据统计资料表明,绿化的街道比没有绿化的街道噪音要低10分贝至15分贝。一般的居民住宅区夜间噪音应低于40分贝,白天应低于50分贝。如果超过60分贝,就会干扰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80分贝的噪音会使人感到疲倦和烦恼。因此,住宅区和街道的绿化能减低噪音,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大有好处。

因此,在噪音多的地区,更应该植树造林,绿化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和湿度,还可以降低噪音,它的好处可真不少。

有病到医院里去求医治疗,这是人所皆知的事。可你知道绿色的森林也能治疗某些疾病吗?这就是比较盛行的一种绿色疗法。森林中的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满足人类的需要,使大气中的碳氧循环保持平衡,而且还能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气体,杀死空气中的细菌,有利于人类的健康。据研究,绿色森林会产生一种对人体极为有益的带电负离子。负离子具有调节神经系统和改进血液循环的功能,可以镇咳、止痉、镇痛、镇静和利尿,所以人们把它誉为空气中的“维生素”。

森林中的树木分泌出的一种植物杀菌素,可以杀死结核、伤寒、痢疾、霍乱、白喉等病菌,所以,森林可以作为治疗结核病和肺气肿病的“医院”。病人在这里只要每天清晨和傍晚到林中呼吸一小时至两小时的空气,就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坚持数月,病情会大有好转以至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