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风病先兆

自拟二丹饮治疗中风先兆 高濯风" class="reference-link">自拟二丹饮治疗中风先兆 高濯风

高濯风,男,1922年生,主任医师,河北乐亭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河北省医院中医科主任,河北省药品审评委员会副主任,河北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委员,河北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出身中医世家。早年应全国高考以优异成绩取得学士学位,后受教于岳美中先生。擅长内外科急症,尤以温病为特长。著有《内科讲义》《医事剩话》《中医急症证治》等。

中风一证,纵观文献,多是治重于防。言治者多,言防者略。岂不知,病发而治,难求完璧,能不落后遗症者几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中风先兆绝当重视。立此说者龚云林功莫大焉。他说:“论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蠕动,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他认为“肌肉蠕动名曰微风,大指、次指是手太阴、阳明二经,风多着此二经,当预防之”。据临床观察,凡有以下几种体征皆可作为中风先兆,提高重视,加以治疗。

1.眩晕无休止之时,舒张压高于100mmHg(13.3kPa),拇指不自主地发生抖动,中指麻木者;年龄40岁以上。

2.口角、颧骨、眼睑一侧或二侧痉挛掣动发作(面神经痉挛者须排除),或有蚁走感。

3.高血压患者,每日或两三日1次,自觉一侧或两侧肢体短时麻木,肌肉抽动、挛急,或痛觉减退者。

4.体质肥胖且有高血压,时作恶心感,自觉口中黏腻,或不自主口角流涎、嗜睡。

5.动辄气急、心悸、乏力、自汗、头痛以枕部疼痛为明显,项强,目赤,面赤,两眼视物昏花,脉象沉弦而细。

综合这种先兆之证,主要是高血压或高血压脑病。其病机系肝阳上亢,营卫瘀滞,即《素问》“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亦即丹溪所言:“麻为气虚,木为湿痰败血”之机制。治当活血化瘀为主,平肝熄风为辅,方用二丹饮(自拟,详见秘验方介绍)。药用:丹参、丹皮、川芎、赤芍、红花、夏枯草花、川牛膝、钩藤、豨莶草、珍珠母等。

中风先兆,非中风可比。从宏观而言,今活血化瘀法,是治“未病”;从微观而言,亦是已病。前哲建瓴汤治高血压之效果已为国内公允,但易于复发,其不尽如人意处是:潜镇有余,活血不足。对高血脂未能控制,高血脂是导致血瘀证的主因。活血化瘀药有改善血液黏度、改善脂质代谢功能紊乱,调节血液循环的障碍,或解除血管痉挛,或对血小板有解聚作用,皆为实验观察所证明。

附:秘验方介绍

二丹饮" class="reference-link">二丹饮

【组成】丹参30g 丹皮12g 川芎9g 赤芍15g 红花9g 夏枯草花30g 川牛膝30g 钩藤15g(后下) 豨签草15g 珍珠母30g

【功效】活血化瘀、平肝熄风。

【主治】中风先兆,具体症状详见本篇正文。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早晚服。

【方解】丹参、丹皮、川芎、赤芍、红花、豨莶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以为主;夏枯草花、钩藤、珍珠母平肝熄风以为辅;川牛膝补肝肾以扶正,且可活血化瘀。

【加减】头痛眩晕眼花重者加天麻10g,茺蔚子15g;面赤目红,烦躁易怒,口苦咽干,溲黄赤者加龙胆草6g,白薇6g;项背强,口角流涎者加葛根15g,半夏9g,竹茹9g,地龙9g。

【点评】本方是高老先生治疗中风先兆的自拟经验方,全方以活血化瘀和平肝熄风为立方依据。高老先生曾用上述方药系统观察236位中风先兆患者,结果显效率为66.1%,好转率为27.5%。

(王广尧 整理)

自拟验方治疗中风先兆 郭维一" class="reference-link">自拟验方治疗中风先兆 郭维一

郭维一,男,1930年生,副主任医师,陕西神木人。师承当地名医杭逢源先生,擅长内科杂病,尤对肾病、肝胆病、中风预防颇多研究,积验较深。现任榆林地区中医院内科副主任、榆林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曾在国内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临床实践证明,中风预兆有演变为中风病的可能。它是一个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假如在中风先兆阶段能及早采取辨证防治,终止病势发展,必然能降低中风病的发病率,或免除中风之虞,因此重视和研究中风预兆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一、中风先兆

中风病在发病前是有一定预兆的,这与自然界“大风欲来,微风先到”之风性相似。且两千多年前中医典籍就有论述,如《素问》云:“肌肉蠕动,名曰微风。”所谓“微风”就是中风之先兆。历代医家亦有研究中风先兆之论述,综合先贤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常见中风先兆的主要证候可有下面几种:

1.头昏头胀 突然感到头昏目眩,视物旋转,头脑发胀,头重脚轻,脚底如踏棉絮,摇晃不稳。

2.肢体麻木 突然感到一侧肢体麻木,软弱无力,或手指麻木,尤其常见大、中指麻木,或一侧肢体有蚁行感。

3.头痛头闷 突然出现异于一般的头痛头闷,或头沉难举。

4.说话不利 突然发生说话不利,或嘴角抽动,口角流涎,舌体胖大或歪斜。

5.耳鸣耳聋 突然耳如蝉鸣,耳内阻塞迫胀,听力障碍。

6.神疲嗜睡 突然出现全身异常疲惫,或没有明显原因的嗜睡不醒。

以上种种迹象,有的单独发生,有的两三种并发,皆为中风先兆证候,提示人们应当引起重视,并结合年龄、体质、舌苔、脉象和可行性化验指标,及时予以早测、早防、早治,亦可“止于萌芽,防病于未然”。

二、中风先兆的辨治

中风先兆亦称小中风,现代医学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因此,症状常多“突然微觉”。古今医家多以中风证的“风中经络”,“虚、火、风、痰、瘀”立论,证诸临床实践,其主要病机是“痰瘀阻络(脑络)”。因人到中年由壮渐弱,精血耗损,或肾水亏损,水不涵木;或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气虚血瘀,脉络瘀阻,皆是发病之“基因”。劳累过度,事不遂心,纵欲无度,过食肥甘等,均可致使气血逆乱,上扰清窍,横窜经隧,脉络(脑络)受阻而诱发此病。临床可根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脑病学组制定的“脑病诊断标准,辨证分型,疗效判定(草案)”,在祖国医学整体思想指导下,结合患者不同证候、舌苔、脉象、体质、年龄等综合分析,坚持辨证,证型宜分,分而不细。不分易于混淆,分之过细易入机械框套。防治之法不拘泥于分型立法,根据病机,重点是豁痰通络、活血化瘀,细于治,寓于防,组成基本方,灵活增损,验之临床,疗效满意。基本方组成为丹参、白芥子、水蛭、葛根。

在选用基本方的同时,必须辨证佐入其他方药,才能左右逢源,以矢中鹄。若属虚,辨气虚、血虚,或阴虚,阳虚,分别加入不同的补药或补剂;或属实,辨心火、肝火,或痰浊、肝风,加入清热泻火或化痰熄风之剂(药),方能事半功倍。均勿按图索骥,胶柱鼓瑟,或舍本求末,徒防治而无功。

三、中风先兆的预防

中风先兆是中风病的前趋证候,它预示中风病有可能将要发生,如罗天益《卫生宝鉴·中风篇》云:“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内必有中风之疾也。”因此,对中风先兆应采取有效的多种预防措施,以防微杜渐,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药物的预防,也是不可少的,但必须基于“痰瘀阻络”,进行立法、组方、遣药,方能以矢中的。前述自拟中风先兆基本方,临证时务必辨证,加入对症之剂,如气虚加西洋参或补中益气汤,血虚合四物汤,痰郁合温胆汤,阴虚合六味地黄汤,阳虚合右归饮,肝旺加龙胆草、生地、熟地、菊花等。验之临证,对预防或治疗中风先兆都有效验,是一举两全之方。

此外,针灸预防也有效验,一般用艾注或艾条灸百会、足三里、绝骨等穴,意在扶正祛邪,活血通络。

附:秘验方介绍

中风先兆基本方" class="reference-link">中风先兆基本方

【组成】丹参30g 水蛭6g 葛根12g 白芥子3g

【功效】豁痰通络、活血化瘀。

【主治】中风先兆。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上四味组成基础方。丹参功同四物,具补血、和血、活血化瘀之功,实验证明有扩张血管作用;水蛭善破瘀血而不伤新血,实验证明有溶栓作用;白芥子具祛膜膈之痰,畅达气机之功;至于葛根,借其气轻浮之升阳作用,鼓舞胃气上升而宣通清空之窍的脉络,有扩张血管、改善脑血循环的作用。四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痰通络之功。

【加减】可随症加减。

【点评】本方是郭老先生治疗中风先兆的自拟基本方,临证应用依据虚实证情灵活加减,方可取得更好疗效。下述4案,略显郭老运用本方之法度,可供参考。

【验案】1.贺某,男,72岁。1987年5月6日诊。

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经常头昏头痛脑涨。血压波动在170~160/110~100mmHg之间。间断服降压灵,去痛片等西药,病情时轻时重。昨日因情志不遂,突然头痛如裂,脑涨难忍,右侧肢体厥胀麻木,颜面泛红,口干口苦,大便偏干,小便色黄,舌红色暗、苔微腻罩黄,脉弦数而涩。查血压170/110mmHg。证属中风先兆。阴虚于下,阳亢于上,痰疲互结,阻滞络脉。投基本方加味,药用:丹参30g,水蛭6g,葛根12g,白芥子3g,生地15g,杭白芍15g,何首乌15g,菊花30g,枸杞15g。服3剂症减,6剂症失,血压稳定在130/98mmHg,嘱每月服上方3剂,连服3月,追访多年,上症未发,身体健康。

2.常某,女,52岁。1987年1月7日诊。

患者5天前晨起觉头闷头沉,右侧肢体麻木,活动无力。两天后右侧肢体活动受限,手指能伸不能握,上肢举不过肩,下肢不能自主迈步,脚板拖地而行,腿部麻木不仁,面色苍白,气短声微,头昏易汗,脚手心热。胃呆纳差,大便干燥,3日一行。查血压16.76/11.44kPa,三酰甘油161.9毫克%,白细胞4.2×109/L,红细胞3.4×1012/L。舌质淡红色暗,尖边尤甚,苔心白厚,脉沉迟细涩。证属中风先兆。气阴两虚,痰瘀阻络。投基本方合补中益气汤、二至汤加味,药用:生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0g,焦术10g,陈皮10g,丹参30g,水蛭6g,葛根10g,白芥子3g,鸡血藤30g,牛膝10g,天花粉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甘草3g,升麻6g,柴胡6g,连服16剂后,右半肢体活动自如,余症基本消失。嘱1月间服上方5剂,连服3个月。两年后追访未发。

3.张某,男,55岁。1986年6月10日诊。

患者素有心脏病,今日上午开会时,突感左半身活动不灵,上下肢厥胀,活动受限,心慌气短,头昏头闷,时而欲吐,口干不饮,自服心宝等药无效。查血压15.96/11.44kPa,心率83次/分,律不齐,舌质淡暗,苔心微腻,脉沉濡而涩。证属中风先兆,痰瘀阻络。投基本方合温胆汤化裁,药用:丹参30g,水蛭3g(冲),葛根10g,西洋参6g(另炖),竹茹10g,枳实10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0g,远志10g,天花粉10g,白芥子3g,甘草3g,鸡血藤15g。

1剂后患肢活动灵活,3剂后诸恙悉除。守方略加减,间日服1剂,继进5剂后,一切如常,后追访两年余上症未发。

4.刘某,男,67岁。1986年9月8日诊。

患者形体肥胖,1年前突发口眼第二章 中风病先兆 - 图1斜,经治病愈。近觉面部有蚁行感,周身疲乏,嗜睡懒动,右半肢体麻木,恐旧病复发,前来诊治。查血压17.29/10.64kPa。胆固醇7.33mmol/L、三酰甘油1.77mmol/L,舌体微胖,边有齿痕,苔根微厚,脉沉细濡涩。证属中风先兆。气虚血瘀,湿痰扰络。投基本方加味,药用:丹参60g,葛根20g,白芥子15g,水蛭15g,西洋参40g,山楂30g。

上药研面分40包,日服两次,每次1包,晨起开水送下。

药后精神较好,麻木减轻,蚁行感消失。继服1料后,诸症悉除。嘱每半年服1料,以资巩固。追访至今两年余,体健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