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银针,神力无穷
——我国古代的针灸疗法
用针刺止痛,不必打麻醉剂就可以做阑尾炎切除手术;一根小小的银针在耳边转动,外科大夫就切开了腹腔,摘除了疡烂的阑尾;用针刺麻醉的方法做胸腔的手术……病人不仅没有无法忍受的疼痛,而且谈笑自如。这就是针灸疗法,小小银针,真是神力无穷啊!
针灸的由来与发展
针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救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针刺的前身是砭石疗法。砭石是新石器时代古人应用的一种石制医疗工具。周代以后,我们的祖先开始用金属针,做针灸治疗。几千年来,针灸疗法始终是我国中医治病的重要方法。
针灸疗法具有西医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首先,它治疗范围很广,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种疾病都可进行治疗和预防。其次,疗效迅速显著。针刺医生选准穴位,几次治疗就症状全无。第三,操作简便,可随时随地治疗。第四,费用经济,不必购买各种药物。第五,安全可靠,没有毒副作用,可与其他方法配合治疗。几千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特别是广大劳动群众。
《内经》中追述古代的医疗工具,说黄帝有九针:即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又说砭石从东方来,毒药从西方来,灸芮从北方来,九针从南方来。可知金属针的应用是很早的。
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发掘出一批金属针,可推测商周的青铜器时代有医用的金属针。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载了经脉循行路线上的各种疼痛、痉挛、麻木、肿胀等,这些症状,实用于灸法。对一些奇特症状,也可适用。
秦汉以前的针灸治病的著作案例:如扁鹊用针灸救活了昏死过去的虢国太子;华佗用针刺为曹操治头痛,针到病除,效果神奇。华佗的著作有一本《华佗枕中灸刺经》,现在中医仍在临床应用的夹脊穴即由华佗发现,所以称为华佗穴。东汉时期的四川涪水人“涪翁”,是一个民间医生。《后汉书·方术传》说他“见有疾者,时下针石,则应时而效,乃著《针经》,诊法传于世”。这些名医与案例的记载说明了秦汉时期针灸疗法的普遍与高效。至《黄帝内经》成书,已对针灸疗法进行了全面总结。
《黄帝内经》的针灸治疗
《黄帝内经》的时代,治疗多用针灸,所以,对针灸的记载和论述都很详细。可分为俞穴、刺法、针形、禁刺、针道等内容。由于医和巫刚刚分道扬镳,科学技术与神秘夸大相伴而生,鱼龙混杂,应予精心的研究鉴别。
《黄帝内经》有关俞穴的内容,按两种方法分类。一种是按作用分穴,称为气穴;另一种按经脉分穴称为气府。气穴有脏俞50穴、腑俞72穴、热俞59穴、水俞57穴及其他穴位,总计365穴。气府按经络记载,有足太阳经78穴、足少阳经62穴、足阳明经68穴、手太阳经36穴、手阳明经22穴、手少阳经32穴、督脉28穴、任脉28穴、冲脉22穴、足少阴经2穴、足厥阴经4穴、手少阴经2穴、阴阳足乔4穴等,总计也是365穴。但是,仔细核对都有些数字出入。《黄帝内经》关于俞穴的记载,与现在的针灸书有一些区别。
有关刺法的内容,按“补、泻”来记述。如逢时,以气来为泻,气去为补;迎随,以迎为泻,以随为补;疾徐,从疾变徐为泻,从徐变疾为补;深浅,深刺为泻,浅刺为补;针孔,大开为泻,按闭为补;留针,不留为泻,留针为补等。从用力、转针、节奏方面也有记述,有所谓巨刺、谬刺,有所谓六刺、九刺,又有五节、十二节等,对一年四季的刺法,也有不同。
有关禁刺的内容,也都举例论述。房事过后应禁刺,过饱、醉酒之后也不应该进行针刺治疗,过劳过饥时,进行针刺的疗效也不好。大热大汗时应禁止进针,病与脉相逆时也不要针刺治疗,大失血后更在禁针之列。还有一些禁针的月份与时日,显然是属于封建迷信的内容。
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
针灸医术发展到晋代太康年间(280—289),出了一本有名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该书的作者叫皇甫谧,是一个无心于仕途,专心于医著的、品德高尚的人。
皇甫谧因甘露年间(256—259)患麻痹症兼耳聋,久治不愈,叹诸医之浅陋,12年后,又因服石罹难,更患庸之害人,遂矢志于医,著述《针灸甲乙经》《寒石散论》等书。由于他专心向学,还有文史类的著作《帝王世纪》《商士传》《逸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术专著,取材于《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这些充实了皇甫谧的见解。《素问》等三书是晋代以前医学基础理论和针灸治疗方面的总结性医学专著。皇甫谧为使针灸治疗更加系统化与切合实用,“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
《针灸甲乙经》编成以后,就成为了针灸书的圭臬。晋以后的针灸类医书,无不遵奉其旨。唐代《千金方》《外台秘要》的针灸部分,多取材于该书。《资生经》等针灸专著更是参证此书而写,宋代王惟一的《铜人俞穴针灸图经》,其穴位与适应证基本上没超《针灸甲乙经》的范围。明清两代的《针灸聚英》《针灸大成》《针灸集成》等等,也皆由此书发展而成。就是现在,在厘定穴位和进行临床治疗时,也常常参考此书。
《针灸甲乙经》在俞穴方面的贡献,值得珍视。它不仅厘定了以前的穴位,而且对穴位的排列采用了分部依线的方法,并从临床实践上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针灸疗法的治疗经验,可谓集俞穴主治之大成。
《针灸甲乙经》编成以后,立即成为与《黄帝内经》并驾齐驱的医学必读之书。《千金方》大医习业篇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等诸部经方。”唐代太医院规定《针灸甲乙经》是学生学习与医生考试的必读书。《新唐书·百官志》说:“医博士一人,正八品上,助教一人,从九品上,掌教授诸生,以《本草纲目》、《针灸甲乙经》、《脉经》分而为业。”针灸医生更将此书视为经典,遵循甚谨。《外台秘要》的《明堂序》中说:“《明堂》、《针灸甲乙经》,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不可苟从异说,致乖正理。”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其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两类:1—6卷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针灸的基本知识。7—12卷为临床治疗部分,包括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状和俞穴主治等。卷一,主要论述人的生理功能,如五脏六腑、精神魂魄、精气津液等功能和作用,脏腑与肢体的关系等。卷二,主要论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标本、经脉根结等循行路线和发病情况等。卷三,厘定单穴49个,双穴299个,总计348个俞穴。采用分部依线的方法,划分为头、面、项、胸、腹、四肢等35条线路,叙述了各穴的部位、针刺深度与所灸针数。卷四,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具体内容,重点阐释了四时平脉与脏腑病脉、死脉以及三部九候的诊断方法。卷五,论述了九针的长度、形状、作用等,针刺的手法和泻补的方法,针灸的禁穴与禁忌等。卷六,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论述了生理与病理等具体问题。从卷七至卷十二,为临床治疗内容,包括内、外、妇、儿各科,以内科为重点。在治疗方面,书中介绍了晋以前针灸治疗各科疾病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全书共列俞穴主治800多条,为后世针灸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确是一份宝贵的遗产。
毛泽东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和研究此书,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
南北朝与隋唐时期,针灸学著作不仅数量上有了很大增加,而且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除文字阐述外,还绘制了很多针灸彩色挂图、针灸图谱等。如唐代医学孙思邈、王焘等的著作中都有针灸的专门论述。孙思邈还绘制了3幅大型彩色针灸挂图,把人体的正面、背面、侧面的十二经脉用五色绘出,把奇经八脉用绿色绘出。王焘也绘制了12幅彩色针灸图,以不同的颜色绘制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图。针灸疗法被正式列入医学教育,《针灸甲乙经》等被正式列为课本。
针灸治疗的创新与传播
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针灸治病是由于针刺和灸热刺激了在经络上的俞穴,经络将针刺与灸热传导给身体内脏与各部肢体,从而可以增强人体的功能与排除病痛。
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古代医书中,就记载了“齿脉”、“耳脉”与“肩脉”等脉名。就是针灸这些经脉,可以传导到牙齿、耳朵、肩胛等处。《黄帝内经》则出现了20经络的循环系统,而且每一经络都与五脏六腑和四肢各部相连,奠定了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针灸甲乙经》集古代医学之大成,厘定了654个俞穴,将全身的经络又细分为直行的主干称为经脉,旁行的支脉称为络脉,细小的分支称为孙脉等等,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又发展了新俞穴,不断有所前进。
正是在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宋代出现了王惟一的《铜人俞穴针灸图》,并以此书研制了两具布满十二经络,可以注水于经络的铜人,供教授俞穴和针刺实验用。铜人表面涂蜡,针刺正确,水随针出,针刺失误,则不能入。明代杨继州的《针灸大成》也对针灸治疗做出了新发展。明代太医院监制的正统年间(1436—1449)的铜人,就被八国联军于1900年抢走,现存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
针灸的工具与方法也有了改进与创新。针刺方法出现了火针、温针、梅花针等,灸疗方法出现了药饼灸法,灯火火焦法,艾卷的雷失针、太乙针等。
新中国成立后,针灸疗法在中西医结合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传统疗法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创新。如电针疗法、埋耳针的方法、穴位注射、头针疗法、穴位结扎、磁穴治疗、艾灸火罐等等。
特别是针刺麻醉的成功,为麻醉学开辟了新途径。针刺麻醉是进行医疗手术时,充分利用针刺麻醉的作用,而不使用麻醉药物。这种方法避免了麻醉剂的不良反应,简便易行,有利于手术后的健康恢复,深受国内外医学界的欢迎,现已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秦汉时期,针灸疗法随着中日、中朝的文化交流而传往国外,并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确有文献依据的是梁天监十二年(513),中国医生杨尔去日本讲授医学。梁大宝元年(550),苏州人知聪携带大批医书和针灸图去日本。梁武陵王天正元年(552)梁文帝赠送《针经》一部给日本政府。这段时间,日本人也不断来中国学医,钻研针灸医术。唐武则天大足元年(701),日本法令《大宝律令》中明确规定《黄帝明堂经》《针灸甲乙经》等作为针灸医学的必读书。日本平安时代(唐德宗至宋孝宗时期)规定日本的学生除学习《大宝律令》规定的《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经》以外,又增加了《大同类聚方》《脉经》《黄帝针经》等有关针灸的内容。日本政府又制定出措施,促进针灸医术的学习,使针灸疗法在日本取得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不少著名的针灸家、针灸医著。
在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高丽等国都根据唐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了朝鲜学校的医学内容。公元1136年,高丽政府正式规定以《针经》《黄帝明堂经》《针灸甲乙经》等作为医学学习的必读课本。
宋元以后,航海事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针灸疗法与针灸医著传到了非洲、欧洲各国。英、法、德、荷兰、奥地利都较早地研究了针灸的临床应用。《针灸甲乙经》早就有了英译本,现法国针灸界正组织力量加以翻译。世界针灸学会的会员国遍布世界五大洲。我国派往亚洲、非洲各国的医疗队,不断有关于针灸的喜讯传来,小小的银针,正在发挥它的神力,为各国人民治疗各种疑难病症。亚非各国的当地医生,正在努力学习针灸疗法与中国古代针灸医书,它将在被援助的亚非各国生根,开花,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