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山川,归于一纸

    ——我国地图史上的世界第一

    中国古代在地图学上也有许多值得骄傲的成就。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有一部《尚书》,其意是上古之书,司马迁认为《尚书》由孔子编订,可见成书时间是很早的。这本书中就记载了西周初年,周公、召公在洛邑选址建城,并绘有地图。

    《周礼·天官家宰》说:“听闾里以版图,版是户籍,图就是地图。现代把领土称为版图,即来源于此。”《周礼·职方》又说:“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这里说的是一幅全国地图。《周礼》中记载的地图已有7种之多,有全国行政区域图、农业用地图、地形图、矿产分布图、道路交通图、墓城地图、军事地图等。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对军事地图记载的特别详尽。

    《尚书》、《周礼》、《管子》所记只是文字对地图的说明,而更宝贵的是我国有流传至今的2000多年以前的地图。

    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地图——马王堆汉墓地图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3幅地图,是西汉初年绘制,距今已有2100多年,是至今为止,世界上保存到现在的最早的地图。

    这3幅图中,科学性最强的是地形图。地形图长、宽各96厘米,画的是广西全州、藩阳以东,湖南新田、广东连县以西,北至新田、全州,南达南海。有湘江、潇水、南岭、九嶷山等山川,还绘有道路居民点等。

    地形图上用闭合曲线加晕线表示山脉走向,但山脉均未标名称。用上游细、下游粗的曲线表示河流,计30多条,标出名称的有9条。山脉、河流的位置大体上是正确的。地形图上的居民点有80多个,县级8个,用矩形符号表示,乡级74个,用圈形符号表示。居民点之间的道用直线表示,能辨认的道路有20多条。

    地形图的主区部分画得相当准确,说明它以实测为基础绘制。据当代学者研究认为地形的实测利用了古代的“重差法”。地形图内容丰富,笔法熟练,符号清楚,比例科学。比例尺为1∶170000至1∶190000,相当于1寸折地10里。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能画出这样的地图,是我们民族值得骄傲的科学成就。

    第二幅是驻军图,长98厘米、宽78厘米的彩色军用地图。绘图时间也是汉文帝初年。比例尺为1∶80000至1∶100000之间。区域是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潇水流域。

    图中绘制了山脉河流、道路、居民点等,其重点是绘出了9支军队的驻防,防区和指挥城堡等军事情况。以黑色单线表示山脉,标出9个山头。以蓝色绘制河流、湖泊、河道宽窄有别,标出河名14条。以黑底套红表示军队驻地和军事工程建筑物,驻军名称画在框内。用红色虚线表示行军路线。用红色三角形表示城堡,用黑色圆圈表示居民点等等。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驻军图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军事地图。

    第三幅地图破碎严重,尚待进一步修复。

    世界上最早的地图绘制理论——“制图六体”

    我国不但有世界上保存至今最早的地图,而且有世界最早的科学的地图绘制理论。这地图理论的创始人,就是晋代的裴秀。

    裴秀,字季产,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生于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裴茂做过汉朝的尚书令。

    裴秀自幼好学,少有才名,后袭承父亲的爵位,任廷尉正,他又任司空,尚书令等职,官至宰相。

    裴秀的经历,为他积累地图学知识提供了方便。青年后承受军出征有机会熟悉山川、道路,增加了地理知识。又曾掌管户籍、地图,使他有可能对古代地理著作和地图进行仔细研读和精心考究。裴秀仔细研读过我国地理学名著——《禹页》,详细考订了《禹页》的九州域及山脉、湖泊、河流、高原、平原、沼泽等。在此基础上,参考了大量古代地图,他绘制了《禹贡地域图》18幅。这是一本大型的地图集,以《禹贡》为基础,按晋代的十六州绘制。图上古今地名对照标出,它是当时最完备、最精确的地图,绘制的方法也最科学。

    裴秀将这本地图集献给晋武帝,被作为重要文献收藏于秘府。他为地图集写了序言,在序言中,他阐述了科学的地图理论——制图六体。这篇序言被收入了《晋书·裴秀传》,它就是当今世界上最早的地图绘制的科学理论。

    裴秀的“制图六体”内容:“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就是说首先要有准确的反映地域长宽、大小的比例尺。“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其意是说要确定地理位方位间的关系。“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是说第三要知道两地之间的人行路程。“四曰高下,五日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这第四、五、六3项是说两地距离遇到各种地形时,要逢高取下,逢方取斜,逢曲取直,也就是说要因地制宜,求出地面物体之间的水平直线距离,以便绘制地图。

    裴秀的“制图六体”中说的6个方面虽有主次之分,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用他的原话讲“无近之实,定于分离;彼此之实,定于道里;度数之实,定于高下,方邪、迂直之算。”

    这个科学的绘制地图理论指导中国的地图学达1700多年。裴氏的理论,除了经纬线和地图投影尚未涉及外,其他有关地图绘制的重要原则,都扼要地提出来了。所以,称他为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是当之无愧的。

    贾耽与海内华夷图

    贾耽,生于唐开元十七年(729—805)。曾任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常常接触四夷使者和从国外归来的使者,然后详加考究,绘成了《陇右山南图》。在绘制的过程中,贾耽严格地按着裴秀的“制图六体”绘制。

    《陇右山南图》完成之后,贾耽升为宰相。有机会查阅保存于朝廷的各种地图与地理资料,经过多方努力,他终于在贞元十七年(801)完成了《海内华夷图》。

    贾耽于兴元元年(784),奉皇帝之命绘制地图,至贞元十七年(802),历时18年,终于完成。《海内华夷图》长三丈三尺,宽三丈,面积约十平方丈。

    比例尺为1∶1500000,“以一寸折百里”地名以两种颜色标注,以别古今。“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开创了我国地图史上,以朱墨分注古今地名的先河。此法一直被后人沿用至清朝末年。

    贾耽的《海内华夷图》已经失传,但我们仍可以从保存于西安碑林的刻石华夷图上,了解其大概。1136年刻石的华夷图上刻有“唐贾魏会(耽)图所载,凡数百余国,今取其著闻者载之。”可知,石碑上的华夷图,绘制了贾耽《海内华夷图》的一些州县。华夷图是世界上石刻地图中最有成就的地图之一。

    我国现存地图及地图理论上的光辉成就,是居于世界前列的。当我们重读这些地图与地图理论时,不能不为我们先人的光辉成就而感到无限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