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尽毫厘,心穷筹策

    ——祖冲之及其科学成就

    天监元年(501)以来,梁武帝萧衍的美德懿行不断传到祖暅的耳中。梁武帝天监八年(509),祖冲之的儿子祖暅经过缜密的考虑,多次与朋友磋商,决定上书梁武帝萧衍,乘他高兴,请他颁用父亲祖冲之于50年前创制的“大明历”。天监九年(510),梁武帝萧衍大会群臣,祭天祖,宣布颁用祖冲之的“大明历”。

    当跪在朝堂下的祖暅听到梁武帝的诏书时,他激动得泪流满面,不停地叩头,连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使祖暅想起了50年前父亲在朝堂上和权臣戴法兴的一场争论……

    改革与守旧的一场大辩论

    南北朝时期的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祖冲之向宋孝武帝刘骏呈送了“大明历”表文。

    他在表文中说:“臣博访前坟(指古代典籍),远稽昔典,五帝次,三王交分,《春秋》朔气,《纶年》薄蚀……魏世注历,晋代《起居》,探异今古,观要华……专功耽思,咸可得而言也。”说明他对从远古到魏晋的天文、历法进行了各种研究与考证,对各种问题都已洞察明白,阐释清楚。他又说:“加以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考课推移,又曲备其详矣。”向皇帝说明“大明历”中的一切数据都是他亲自测量,亲自观察,亲自推算出来的,是准确而又详尽的,请皇帝立即颁布全国,加以实行。

    宋孝武帝刘骏在收到祖冲之的表文之前,已经有戴法兴等重臣多次向他报告祖冲之的制历情况,多是诬陷攻击的不实之词。所以,刘骏并没有立即颁布“大明历”,而是在朝堂组织了一次大辩论,让戴法兴等人向祖冲之提出各种问题,请祖冲之一一答辩,然后,再决定是否颁行。

    辩论开始后,戴法兴等人攻击的矛头,主要指向祖冲之对历法的两项重大改革。

    第一是制历是否要引“岁差”问题。祖冲之是一个勇于吸收新发现,敢于革新,追求真理的科学家。所以,他坚持引进“岁差”,对各种数据交食,加以新的测算。

    “岁差”现象是由东晋天文学家虞喜发现的。所谓“岁差”,就是指春分点在黄道上的西移。由于日、月和行星的吸引,地球自转轴的方向发生缓慢而微弱的变化。因此,从第一年春分到第二年的春分,从地球上看,太阳并没有回到原来的位置,而是岁岁后移(向西)。由于春分点移动,全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位置也在移动。

    祖冲之认真研究了虞喜的见解,又通过亲身长期观测,证实了“岁差”的存在,并引入了“大明历”的计算之中。

    由于历法计算中考虑了“岁差”,回归年(周岁)和恒星年(天)才有了区别。回归年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要的时间,又叫太阳年,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年。恒星年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某一恒星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一个真正周期。回归年比恒星年短20分23秒。

    虞喜认为“岁差”每50年后移一度,祖冲之测算岁差每45年11个月后移一度。尽管这两个数据都不十分精确。但祖冲之确认存在“岁差”,并把它引入历法的推算,确实是重视科学发展,坚持真理的行动。

    戴法兴等人反对“岁差”的存在,更反对将“岁差”引入编制历法,他们不肯承认新的科学发现,崇古疑今,死守古人的章法。

    祖冲之据理力争,从两个方面进行答辩。他解释说:“唐(尧)世冬至日,在今宿之左五十许度。汉代之初,即用秦历,冬至日在牵牛六度……后汉四分法,冬至在斗二十二。晋世姜以月蚀检日,冬至在斗十七。”“通而计之,未盈百载,所差二度。”他说唐尧的时代、西汉初年、东汉、晋代冬至点在不停地变化,平均计算,不到100年,就差了两度。“岁差”的存在是明摆着的事实,我们为什么不承认呢?

    由于与天体的运数有差别,那么日、月与五大行星的位置也推算不准,错误明显了,不得不改变历法。

    接着,他阐述了“大明历”承认“岁差”将它引入历法测算的好处。“今令冬至所在,岁岁微差。却检汉注,并皆审密,将来久用,无烦屡改。”现在承认这一科学发现,使冬至日每年有微小的差别,用来检验汉代的历法,都是精密的,将来的“大明历”可以久用,不必再改历。

    对天文历法有深刻研究的祖冲之,答辩得清清楚楚,把戴法兴等人说得哑口无言。祖冲之为了使皇帝与百官信服,又提出与戴法兴等人,当众推算。请戴法兴使用旧法,不考虑“岁差”;自己引用“岁差”,推算日、月在天空中的位置。皇帝与百官都拍手叫好,让他们两军对垒,一比高低。

    双方推算了从元嘉十三年(436)到大明三年(459),这23年间发生的4次月食时间。祖冲之推算的完全准确,戴法兴等人推算的却大谬不然,竟然与实际天象相差10度之多。

    在铁的事实面前,戴法兴等人依然不肯认输。蛮横地宣称,尽管古代历法有错误,他们推算得与实际不符,但也不能引入“岁差”。因为承认了“岁差”,就是承认了天道的变化。而自古以来,统治阶级都是强调“天变道亦变”的信条。

    戴法兴等人攻击的第二点是祖冲之对闰法的改革。自古以来,我国的历法,就是一种阴阳合历。通过设置闰月来调和阴、阳历,使历法能兼顾四季变化和月亮圆缺,以适应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

    自春秋时代起,开始采用19年中设置7个闰月的方法。但19年七闰的方法并不完善,经过200多年就要多出1天,将要影响历法中其他数据的计算。由于这个置闰方法并不科学,东晋义熙八年(412),北朝北凉赵在制作“元始历”时,第一次改革了置闰方法,采用了600年设置221个闰月的方法。但是,没有被人们接受。

    祖冲之继承了赵在勇于改革置闰方法的精神,经过自己的反复测算,提出了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的新闰法。使“大明历”的精确度大大提高了。按祖冲之的方法推算,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81481日,远比前人的数据准确,与现测准确数据误差比仅有46秒。但,这一改革,还是遭到了守旧派的猛烈攻击。

    戴法兴认为:“日有缓急,故斗有阔狭。古人制章,立为中格。积十九章有七闰。或虚盈,此不可革。冲之消闰坏章,倍减余数……”所以,他认定置闰不可改,决不能允许祖冲之诬天背经,妄改历法。

    祖冲之答辩说:“以旧法一章,十九年有七闰,闰数为多,经二百年则差一日。节闰既移,则应改法。历法屡迁,实由此条。今改章法三百九十一年有一百四十四闰,令却合周、汉。则将来永用,无复差动。”他认为旧历法的许多差错,都是置闰不精确而产生。所以,改革置闰方法是制历的症结所在,这一条是非改不可的。

    宋孝武帝刘骏不懂历法,又觉得双方讲得都很在理,难于裁决,他只好请群臣一一表态。由于戴法兴身居要职,任太子旅中郎将;而祖冲之只是一个小小的南徐州从事。所以,大多数人都表示支持戴法兴,不同意改革历法。只有研究过历法的中书舍人巢尚之一人支持祖冲之。

    事后,祖冲之根据戴法兴等提出的责难,又一条一条地批驳,写成了《辩戴法兴难新历》的奏章,请中书舍人巢尚之呈送皇帝。巢尚之根据自己的体会,一条一条地讲给孝武帝听,告诉他戴法兴根本不懂天文历法,只是妄引古书词句,蛊惑视听,欺蒙皇帝。孝武帝刘骏终于被巢尚之说服,准备颁行“大明历”。不幸的是他于大明八年(464)病逝,“大明历”仍然没有颁行。

    祖冲之的“大明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交点月(月亮连续两次经过黄道和白道的同一交点所需的时间)的长度为27.21223日。与现代的准确值比较,只差1/100000,即差一秒左右。

    五星会和周期的数值也比旧历有很大进步,误差最大的火星,也没有超过1%。误差最小的水星与真值几乎完全相合。朔望月的长度值,误差也只有1秒。总之,“大明历”由于勇于改革,坚持真理,是一部很先进的历法。

    梁武帝萧衍接受祖暅的建议,颁行“大明历”,也可以说是慧眼识珠的明君,他是和科学真理站在一起的。可惜,他的晚年竟崇信佛教,掉入了迷信神佛的泥潭。

    生平其他科学成就

    祖冲之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429),死于齐东昏候永元二年(500)。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曾祖父祖台之,任晋代门下省的最高长官侍中。祖父祖昌任南朝宋的土木管理之长官大匠卿,父亲祖朔之任闲散之职奉朝请。

    祖冲之幼年好学,博览古籍,又巧思机敏,深得宋孝武帝的宠爱,曾使他“直华林学省,赐宅宇车服”。后来,出任南徐州从事,研制“大明历”。又改任公府参军。孝武帝死后,他改任江苏娄县县令,者仆射等官。也任过军职长水校尉等,著过《安边策》,建议换地,开屯田,广农垦,富国强兵。他很得齐明帝萧鸾的赏识,曾任他为巡视官员,兴修农田水利。由于对北魏的连年战争,没有实行。

    祖冲之一生的最大贡献依然是科学技术。

    首先是他在数学方面的贡献。刘徽曾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求得了圆周率π的值为3.1416,这是一个比较精确的数值。但祖冲之依然不满意。

    祖冲之经过刻苦研究,长期推算,终于求得了精确度更高的圆周率近似值。根据《隋书·律历志》的记载,他的贡献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第一,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推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这个数学史上的记录,保持了千年之久,一直到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在《算术的钥匙》中才超过了祖冲之。第二,明确提出了圆周率的上限和下限,用两个高准确度的固定数作界限,精确地说明了圆周率的大小范围。虽未指明,但实际上已经确定了误差范围,这在世界上也是前所未有的。第三,提出圆周率的约率为alt,密率为alt这个密率值是世界上首次提出,所以,有的学者主张将它称为“祖率”。在欧洲,得到这一密率的是德国数学家奥托和荷兰数学家安托尼兹,但是,仍晚于祖冲之1000多年。

    祖冲之推算的方法依然是“割圆术”,即利用刘徽的不等式算出盈两数,从圆内接正六边形,正十二边形……一直算到正12288边形,一次求算面积与周长。这要对九位数字的大数进行加、减、乘、除和开方,共运算100多步,最高数字达18位。当时没有电子计算器,数字计算还没有纸笔与数码,而是用细竹棍——算筹,可见,需要付出多么刻苦精勤的努力啊!

    球体积计算公式也是祖冲之父子的数学贡献。《九章算术》认为外切圆柱体与球体体积之比,等于正方形与其内切圆面积之比。刘徽指出了《九章算术》中的这个错误,认为“牟合方盖”(垂直相交的二圆柱体之共同部分)与球体体积之比,才是正方形与其内切圆面积之比。但是,他并没有得到“牟合方盖”的体积公式。

    祖冲之的儿子祖暅,应用“等高处横截面积相等的两个立体,它们的体积也必定相等”的原理,巧妙地完成了刘徽的未竟之业,求得了球体体积公式:球体体积=alt,式中D为球体的直径。这个原理后来被称为“祖暅公理”。在国外,这个原理被称为卡瓦列里公理,卡瓦列里是意大利数学家,他发现这个公式比祖暅晚了近1000年。

    《南齐书·祖冲之传》记载祖冲之父子曾注《九章算术》,造《缀术》数十篇。《缀术》是一部十分深奥的数学书,曾列入唐代《算经十书》,被当做学生的数学课本。唐代太学规定《缀术》要学习4年时间,是《算经十书》中规定学习时间最长的一本书。据现代学者研究,《缀术》的内容应包括《九章算术》的注文、圆周率计算与球体体积公式和三次方程求解问题等。可惜,这部数学专著早就失传了。

    祖冲之不仅是天文学家、数学家,而且是一个机械制造专家。

    宋武帝平定关中时,得到了一个姚兴造的指南车,但只有外形,内部的机芯已经丢失。宋顺帝升明年间(477—479),萧道成辅政,命祖冲之重新研制。祖冲之造的指南车,改为铜制机芯,驱车前进,而始终指南。

    有一个从北方来的工匠索驭驎,认为他可以造得更好。齐高帝萧道成就命令两人在乐游苑比赛,共造指南车。结果,索驭驎所造,远不及祖冲之的指南车。

    晋代有名的大将杜预,是一个学者兼历法家。他曾试制古代的器,三次试制,终未成功。永明年间,齐武帝次子萧子良爱好古代器,命祖冲之试制器,一次成功。并且与周庙当年陈设的便于打水和倒水的器毫无二致,深得文惠太子与齐武帝的称赏。

    祖冲之因为诸葛亮造过木牛流马,他自己造了一个运输工具,既不用水力、风力,也不用人力、畜力,竟能自转向前。可惜,没有具体记载,难得其详。

    齐武帝时,他还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中试验,可以日行百余里。又在乐游苑中造水碓磨,武帝亲自去参观,以示嘉奖。

    祖冲之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他还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写过音乐专著《述异记》10卷,对经学与诸子也有研究,写过关于《易经》《老子》《庄子》义注,又阐述《论语》《孝经》等专著,可惜都没有传世。

    祖冲之的科学技术成就,将永远激励我们勇攀高峰,为国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