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英才桃李满天下
一、走上讲台的茅以升" class="reference-link">一、走上讲台的茅以升
回国后不久,茅以升即接受唐山交通大学的邀请,回到母校教书。这一年,他24岁,是当时国内最年轻的工科教授,从此,茅以升开始了他30多年的教育生涯。在这30多年中,茅以升先后担任过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副主任、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教授;河海工科大学校长、教授;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教授;北京中国交通大学校长等职,为国家培养了数不尽的人才,真可谓“辛勤作园丁,桃李满天下”。
在唐山交通大学,茅以升讲授结构力学,土壤力学、桥梁设计、土木建筑等课程,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最多时曾达到每周授课时数达20小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茅以升逐渐发现了传统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许多弊端:老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学生的独立见解、创造性想象难以得到培养,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使得师生间缺乏交流,老师对学生难以因材施教,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难以及时改正,传统教学使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机会,难以把书本与实践相结合,因而限制了对理论掌握的深入。茅以升决心利用自己的学识,向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挑战。
最先,茅以升采取了学生考先生的方法。每上课时,他都指定一名学生针对上节课的内容提一个问题让先生作答,视问题的水平高低给予学生相应的成绩,如果先生不能当场作答,则给学生满分。茅以升通过这种方式,既检验了学生对功课的掌握程度,又启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收效良好。1932年,茅以升在南京东南大学任工科主任时,又推广“学分制”。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修完一定专业学分就可毕业。茅以升开的课,每次教室都爆满,连走廊上、窗台上都坐满了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亲自带领教育系学生来听茅以升的课,并深有感触地说:“这种教学方法,开国内风气之先,值得大力推广。”
茅以升的教学改革,获得了师生们的一致称赞,迅速在全国高校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年以后,茅以升的学生,太原工学院教授、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物理》副主编陈绎勤先生提及当年茅老师授课的情形,还记忆犹新。
“他在课堂上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耐心地详细的解答我们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使我们感到非常亲切。同学们都认为,听他讲课是最大的享受。我们所用的教材,是当时国际上著名工科大学所用的教材。他把课讲活了,讲得非常简明扼要,从不讲废话,在课堂的黑板上,写的板书整齐有序,边讲边画图,使我们对桥梁结构的应用力学分析,了解得一清二楚。在每次课讲完之后,他都把下一次要讲的内容预先告诉大家,使同学们课前预习,然后在上课听讲时,就能对自己预习中遇到的难点得到解答。因此,我们对以上三门课学得特别扎实。这种教学方法实在好。当时我们是土木系本科三年级学生,但四年级同学一听说茅以升老师来给我们班讲课,都争先恐后地自带凳子到我们教室来,坐到教室后边听课,本来这些课程在一年以前,由别的教授给他们讲过,但因为茅老师讲课特别好,所以他们又到我们班上来重复学习,并且对我们说:你们班有茅老师讲课,真是太幸运了!由于四年级同学也来听课,所以教室里总是挤得满满的,但课堂的秩序却特别好,只能听得见茅老师的讲课声和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的声音,同学们思想高度集中,唯恐漏掉老师所讲的某一句话,我们边听边做笔记,没有一个学生说话。”
二、习而学的工程教育" class="reference-link">二、习而学的工程教育
1926年,茅以升在上海交大30周年纪念刊和《工程》杂志发表题为《工程教师之研究》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茅以升提出要从实际出发,从招生、学制、课程、教授、实习、工作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工程教育制度。
茅以升是这样设想的。在工程教学中,他也力图把自己的教育理想贯穿到实践中去。在为桥梁系学生安排的课程之中,他是这样规定的:大学入校新生,必须先到桥梁工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从最简单的打椿、挖土等基本工作学习,逐步过渡到桥址测量、地质调查、描图计算等较为有技术的工程实践,第二个学期才系统学习工程力学,河工学、土壤学等专业基础理论;以后,学生在每个学年的第一个学期,都是在现场实习,强化实践能力,第二个学期则返回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对于每一学年结束后,学生应达到的专业技术能力,茅以升都做了明确要求:第一、二、三年级的学生为学习技术员,能够完成沉箱工程、气压沉箱工程、钢梁制造等任务;四年级的学生则应达到技术员的水准,能进行绘制桥墩设计图、绘制钢梁设计图、桥梁修理、桥梁加固等工程施工了。
为给学生们提供足够的学习锻炼机会,茅以升想方设法为学生寻找实践工地。1935年,茅以升主持设计修建钱塘江大桥,利用这个机会,他及时地让同学们参加了建桥实践。造桥需要大量钢材,钢材的质量是否可靠,直接影响桥梁的建筑质量和使用寿命,因此,对钢材的性能检验就成为桥梁建设的一项必备工作。茅以升把这项工作委托给唐山交通大学,大批学生在实践中也充分发挥了自我的聪明才智。钢材尺寸较大,原有检测仪器无法使用,学生自己设计加工附件进行检测,检验任务繁重,且须与工程进度相配合,学生们就设计出“最优检验流程”,合理安排人力、物力保证工程如期进行。在工地实习的学生,不仅有唐山交大的,还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校学生。茅以升认真安排他们的学习、工作,要求技术人员和工人予以悉心指导。
通过这所“临时桥梁大学”,学生们不但参与了大桥建设各个时期,各个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了劳动观念,体会到一项宏伟工程完成的艰辛,而且深入、牢固地掌握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了扎实、细致、严谨的工作、学习作风。这所“临时桥梁大学”像一座熊熊的火炉,它培养了大批出色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些人才走出学校,奔向祖国各地,成为中国桥梁工业的一批骨干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长期负责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他一方面主持院务工作,另一方面以研究院为基地,深入思考了科学管理、科研方针、铁路建设与铁路科研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教育、生产、科研相结合的思想。他陆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文章,如《教育的解放》《新时代的科学教育》《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工程教育的方针与方法》《实行先习而后学的教育制度》等,在这些文章中,茅以升根据其多年教育经验,系统总结了传统工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强调必须依照人的认识规律,由感性知识入手,进而传授理性知识,先让学生“知其然”,而后逐渐达到“知其所以然”,循序渐进,强调实践,从而把理论与实际,科学与生产,读书与劳动紧密结合起来。1962年5月,茅以升又写了《建设一个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教育制度》一文。次年7月,在人大常委会上茅以升就此作了专题发言,受到大家的重视。周恩来总理还指示将其印发,分送各有关部门进行研究推广。
三、卓有成就的科学创作" class="reference-link">三、卓有成就的科学创作
茅以升不仅在工程教育领域内硕果累累,他还十分关心一般群众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他认为:“高度的技术是以普及的科学为基础的,因而科学技术的普及教育成为培养群众高度技术不可缺少的手段。”为此,他身体力行,创造了大量文采斐然,深入浅出的科普作品。
在他发表的200多篇论著中,有关科普工作的论著和科普文章占1/3。1950年,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茅以升被选为副主席。茅以升一辈子和桥打交道,因此,他关于桥的作品最丰富,也最吸引人。茅以升熟读了中外古今文史典籍中关于桥梁的记载和描述。又熟谙桥梁建造的科学技术,在他的笔下,每一座桥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充满了情趣和高度的艺术性。他的文章具有这样一种品格;既能做到史料翔实,旁征博引,又能做到理论的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还能照顾到文学手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在《中国石拱桥》一文里,茅以升是这样介绍的:
“石拱桥的桥洞成了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桥卧波’。”
这篇文章由于准确、细致富有逻辑性地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和特点,而且文字简练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被选入中学课本,作为说明文的典范供大家学习。
1963年2—4月,茅以升陆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最早的桥》《古桥今用》《桥的运动》《桥梁作用》4篇文章,合称《桥话》。作者以娓娓道来的方式,简洁而又明了地向大家介绍了什么是桥,桥的种类、古桥结构、桥梁运动等关于桥梁方面的系列科学知识。毛泽东主席看了这一组文章后,在当年全国农业科技会议上,笑着对茅以升说:“我看了你写的《桥话》,想不到你这位科学家还是个文学家呢!”
1980年,茅以升写的《没有不能造的桥》一文,以生动的笔触深入剖析了桥梁技术及桥梁结构,讴新了人类伟大的创造力,荣获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
茅以升是我国最热心于科普宣传的科学家之一,正如他在《桥话》中所说的一样:“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艺等各方面,都可看到各式各样的桥梁作用。”茅以升以他渊博的学识和为人民服务的热忱,不仅建起了一座座跨越山河的桥梁,同样,在科研与科普之间,他也架起了一座座宏伟的“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