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生活

    1861年4月26日,在广东省南海市一个没落茶商詹兴洪的家里,出生了第一个男孩儿。他就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家里添了个男孩儿,使这个家庭充满了喜庆的气氛。特别是詹天佑的爸爸詹兴洪高兴地跑到城里,去给亲朋好友传送这个喜讯。而詹天佑的妈妈陈氏则在家里焚香祈祷上苍保佑这个孩子的成长。夫妻俩给孩子取名为“天佑”,希望上天保佑他长大以后,能重整家业,光宗耀祖。

    詹天佑的曾祖父詹文贤,原来是安徽婺源县内一个无名的中医。曾经南下广东从事茶叶买卖。当时广州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而茶叶又是主要出口商品之一。詹文贤向外商经销茶叶,很快就发了财。詹文贤发财之后,就捐了官,以太学生的头衔炫耀乡里。他的祖父詹世鸾,继承了上辈的事业,全家搬到广州定居了。詹世鸾依附着广州“十三行”的势力,生意也渐渐做大了。詹世鸾为人慷慨,乐善好施。在当地自己出钱建立了文社、学馆,还修盖了会馆。有时,有的外地茶商因买卖赔了本,而无法回家的时候,就向詹世鸾借钱。他解囊相助不下万金。被婺源县志称为“见义勇为”的人。

    可是,好景不长,到了詹天佑的父亲詹兴洪这一代,赶上了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把长期控制外销贸易的广州官办商行“十三行”轰掉了。那些一向为清朝统治集团服务的“官商”们,看到英国人势力强大,就掉过头来转为英国人服务。他们操纵外销市场,制造混乱,迫使较小的商人有货卖不出价钱来,只好破产。詹世鸾在这时一病身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合“常胜军”攻入广州,洗劫了十三行的商业区,广州人民为了反抗外国人的无耻行为,放火烧了“十三行”一带的所有洋馆。熊熊燃烧的大火也烧毁了在附近地区的詹家产业。詹家的茶行,和其他很多外销小商人一样,全部破产了。这时,对外贸易的中心也逐渐由广州转向了上海。詹兴洪看到在广州城内度日艰难,便全家迁到南海市乡下,过起半耕半读的田园生活。

    詹氏一家全靠詹兴洪种田来养活,生活很困难。詹兴洪曾读过不少诗书,因为家境困难,每逢春节的时候,就写写春联儿,赚点钱来贴补家用。母亲陈氏是一位吃苦耐劳,善于教养子女的妇女。

    詹天佑是家里的长子,很得父母的疼爱。父亲把重振家业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詹天佑从小就很聪明,他父亲在农闲的时候,常常给他讲有关鸦片战争的故事。当他听到林则徐烧毁英帝国主义运来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并打退英国侵略军时,詹天佑高兴得拍着小手跳了起来。当他听到清朝政府把林则徐革职,英国侵略者乘机侵入广州的时候,他便气得握紧拳头,像要打架的样子。他常常问父亲:“中国人为什么打不过外国人?”可是,父亲也不明白这是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不敢组织全国人民坚决抵抗的结果,只是听别人说过,外国人打仗用洋枪大炮,中国没有,所以只能说是外国人的枪炮厉害。詹天佑又问父亲:“为什么中国没有洋枪大炮?”但是,为什么中国制不出洋枪大炮等更深的道理,父亲也说不清楚。詹天佑自幼对英帝国主义和清政府就产生了仇恨,对民族英雄林则徐非常崇拜。

    为了培养、教育自己的儿子成人,在詹天佑7岁的时候,父亲便想方设法地把他送到南海市的一所私塾里去念书。

    詹天佑对他所读的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章,都不感兴趣。他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常常喜欢弄一些机器零件。詹天佑上学的路上有洋厂,厂里有单轮飞转的洋机器。詹天佑每次走到这里,都要站一会儿,他对那机器,心里充满了好奇和热爱。他想看看那机器是怎么转的,零件是怎样制成的。在詹天佑的衣袋里,常常装着他收集的机器零件和小齿轮。他把这些东西视为珍宝。有一次,他弄来了许多泥土,自己玩着用泥土作机器模型的游戏,聚精会神的竟忘了吃饭,害得母亲到处找。

    还有一次,詹天佑把家里的自鸣钟从墙上摘下来,偷偷地琢磨起来。他觉得很奇怪:自鸣钟为什么到钟点会自己响?清脆悦耳的报时声是从哪来的?为什么指针会走动?里面装的都是什么?什么形状的?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把自鸣钟搬到另一个房间里,关上门,背着父母把自鸣钟打开了,想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看完以后,他努力地按照原样把钟装好。由于有两个小零件怎么也安不到原来的位置了。结果,自鸣钟就不响了。詹天佑的父亲回来后,看到儿子把自鸣钟弄坏了,并没有责备他。第二天,他领着詹天佑一起进城,找钟表匠修理,并让儿子在一旁看那两个零件是怎么安上去的。

    詹兴洪有个安徽老乡,名叫谭伯林,是詹兴洪经商时的好友。后来詹兴洪移居到南海乡下,他却往来于香港和广州之间,生意经营的还不错,由于经商的便利,他经常来到詹家,他非常喜欢詹天佑,每次来都带些新式画报送给小天佑看。这些新式画报介绍了西方文化和生活,引起了詹天佑的极大兴趣。谭伯林常常对詹兴洪说:“天佑这孩子聪明、坚毅,将来一定会有成就。”谭家比詹家富裕,因此常常接济詹家。

    1871年,也就是詹天佑11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对他一生起着决定性影响的事,那就是清政府决定派遣幼童官费出国,学习科学技术,并在香港招考赴美幼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在几次对外战争中,被洋人的枪炮打得落花流水。因此,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深感中国在军事上的落后,实难抵挡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清朝统治者也想自己造枪炮,加强自己的实力,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是造枪炮要用机器,要懂得科学技术,于是,清朝统治者决定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学习西洋的科学技术,将来回来为他们统治阶级服务。

    向外派遣留学生一事是由早期的改良主义者容闳最早发起的。

    容闳1828年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的南屏乡。1839年入美国人办的澳门莫孔逊学校读书。1850年夏入美国耶鲁大学学习,1854年获得文学士学位。成为有史以来在美国第一流大学毕业的第一位中国学生。

    1855年,容闳回到广东,他看到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积极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改造中国。1871年春,清政府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办理招收赴美留学生事务。并委派陈兰彬为驻洋正委员,容闳为副委员。第一批出洋学生规定为30名,在上海招生时,报考的幼童很少,招不足30名。这样,容闳又亲赴香港,想在香港政府所设立的学校中挑选聪颖而又对中西文化略有根底的学生。

    谭伯林在香港听到招考的消息以后,立即赶回南海。将这消息告诉了詹兴洪夫妇:“朝廷委派一批幼童去美国留学,在上海没有招够,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没有一个报名的,他们还没看到这步好棋呢!给天佑报个名吧,15年后回来,可就是洋翰林了……一辈子的金饭碗哪。”

    詹兴洪夫妇没有同意。他们说:“他们大家子弟舍不得往外送,我们就舍得吗?再说,这留洋外国究竟是福是祸,准拿得准呀!”

    “自然是好事了!”谭伯林急了:“我看准了,一定要给天佑报上名……”

    詹兴洪夫妇还是迟疑不决。一直到谭伯林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和詹天佑配亲时,才算决定下来。谭伯林就到香港给詹天佑报了名,并注明学“技艺”。詹天佑十分聪明,他到香港一考便考中了。于是,詹兴洪只得含泪为他准备行装,他舍不得詹天佑,但又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有本领的人。

    1872年4月,詹天佑辞别了父母、弟妹和未来的岳父母,随容闳从香港乘船到了上海。在上海的“预备学堂”学了4个月的英文,同年8月11日,詹天佑和其他39名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幼童由陈兰彬率领,乘船离开上海前往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