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蹉跎
第一批中国留美学生在1881年回到了阔别9年的祖国。在轮船快到上海的时候,他们幻想着热烈的欢迎在等待着他们,亲朋好友和祖国伸出的温暖的手臂将拥抱他们,他们期待着,然而当轮船靠近码头时,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上船来迎接他们的是管理留学生信件的刘先生,没有一位亲友来迎接他们。他们下船穿过惊讶和嘲笑的人群,到了海关道台衙门。首先是点名,之后给他们吃了一顿很简单的晚饭,便被一队水兵押送到上海道台衙门后面的格致书院。当时,正是中秋佳节,许多家长、朋友、亲戚都准备好了酒菜,等待着他们远渡重洋而归的亲人团聚。但是他们却接到通知:不准外出。他们被禁闭了4天之后,被上海的最高官员召见,被允许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可以在住处自由外出。
这时候,黄浦江边,洋楼高耸,租界地区车水马龙,上海滩已经成为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进行侵略活动的主要基地。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虽然从没停止过,但是外国侵略者瓜分中国的野心,却越来越大。
不久,他们乘坐了刚刚才开辟一年的北洋航线上的招商轮船,从上海转到天津的北洋大臣衙门报到听候安排。
在北上的途中,这些留美学生似乎感觉到有一线希望,因为他们觉得不像吴子登说的那样,要把他们押送回籍看管起来,反而像是让他们参加洋务工作的样子。
到了天津,李鸿章亲自接见了回国的留学生。他们穿起袍褂,戴上假辫,显得很不自然。而詹天佑当时连假辫子也不肯戴,更使清朝官员看了不舒服。因此李鸿章一见他们就骂:“离经叛道,无父无君!”接见之后,李鸿章叫他们听候分派。同学中有趋炎附势的,都各自找门路,送礼物。而詹天佑却不肯低声下气,奔走权门。陈兰彬曾提出安排回国留学生工作的原则:优等生分派到政府衙门充当翻译,学习做官的本领,以备日后录用为官;次等生则分配到天津、上海各处机器局和水雷局等部门,“专习一艺”。詹天佑虽然获得了耶鲁大学学士学位,但是,在陈兰彬等人看来,却不是优等生,不是做官的材料。等到分发的榜示张贴出来,詹天佑名列榜后,由上海海关道刘瑞芬送往福州船政局水师学堂学习海船驾驶,由土木工程的大学毕业生转学海船驾驶,学非所用,这对詹天佑这个立志报国的青年来说,显然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他不禁在榜前潸然泪下。但是,詹天佑并没有因此灰心。1881年10月,詹天佑和其他15名同学抵达福州报到。
福州船政局是湘系军阀左宗棠洋务的一部分,规模很大,所有设备都是早在1866年由他的亲信大买办胡雪岩向法国买来的。局内设有铸造铁、打铁、模子、水缸兼打铜、修造、造船等14个厂,附设前后学堂6所,规模相当大。
总理船政大臣黎兆棠“赏给”他五品顶戴,派在水师学堂学习驾驶。詹天佑接受了这个学习任务,在一个名叫泰勒的外国人手下学习,詹天佑在学习中非常虚心和努力,毫不以自己有专长而自高自大。第二年6月,他以一等第一名在水师学堂毕了业。分配到福建水师的旗舰“扬武”号军舰上做驾驶官,指挥操练。
1884年,法国侵略者侵略越南和中国,爆发了中法战争。法国东洋舰队司令孤拔,率领军舰13艘攻毁台湾基隆炮台,但法军想在台湾登陆,却被中国驻守台湾的陆军击退,于是孤拔改变计划,率领军舰侵入马尾港。
在中法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指挥水师的何如璋和张佩纶,胆小如鼠,幻想着清政府和法国的和议能成功,坐视法国军舰开入马尾,下令不准开炮,各舰战备很差。詹天佑看到这种情况,爱国心切,不顾驾驶官不得过问作战计划与舰队行动的军法,暗中对“扬武”号军舰的指挥官张成说:“法国兵舰来得很多,居心难测。虽然说我们奉到命令不准先开火,但是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否则法国军舰一开炮,我们将要全军覆没。”张成接受了詹天佑的建议,暗中命令“扬武”号军舰的官兵随时准备应战。等到法国海军正式通知何如璋定期开战,何如璋还是秘而不宣。结果法舰大炮齐发,中国军舰才匆匆忙忙起锚应战,伤亡惨重。有的军舰还没等起锚便被击沉了。而张佩纶和何如璋听到炮声,就从后山小路逃跑了。
“扬武”号由于早有准备,听见炮声,詹天佑立刻对指挥官张成说:“开足马力,冲入有效射程内轰击,”詹天佑坚定而有力的语气,不容张成犹豫,马上驶出港口开炮应战。因为“扬武”号是旗舰,法军按照他们侦察到的旗舰最高速度,瞄准射击“扬武”号。没料到,“扬武”号在驾驶官詹天佑的指挥下,开得比规定的最高速度快得多,法军炮弹一颗颗落在水里,涌起了一道道冲天水柱,扬武号的快速进攻,给了法国军舰很大的打击。那时,“扬武”号军舰部分中炮后已成一片火海,海上形势十分危急。詹天佑沉着地站在驾驶台上亲自操纵,和射击密切配合,“扬武”号上的爱国战士奋不顾身杀出重围,在海上与敌舰激战了5小时零3刻钟。最后,法国军舰暗放水雷,打中“扬武”号的船底,大舷进水,船身倾斜,指挥官张成下令离船。詹天佑跃入水中,又救起落水官兵多人后,才游上岸。对于詹天佑的突出表现,上海英商《字林西报》给予了报道:“这次中法海战,约经五小时三刻钟。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军舰上的学生五人中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动人。他临大战而毫无畏惧,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上,还能镇定如常,鼓其余勇由水中救起多人。”
中法战争后,詹天佑曾在福州船政局后学堂任过短时间的教习。船政局前后学堂是福州船政局为培养军地学生而设立的,詹天佑在那里教授英文和驾驶等课程。
这时,洋务派的两广总督张之洞雄心勃勃想要干一番洋务事业。他在广州成立了博学馆,以培养新式人才。他听说詹天佑精通英语和西学,又很有抱负,就南调詹天佑,聘请他在广州博学馆内任英文教习。博学馆是1884年张之洞就实学馆原址改为培养洋务人才的学校。张之洞约詹天佑南来,不只是为了让他教书,更重要的是想请詹天佑测绘中国沿海形势图,以便另建一支海军,与北洋水师抗衡。用西洋测绘的方法来测绘中国沿海形势,这在当时还是一个创举。1886年,张之洞把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了詹天佑。
中国当时有4支海上舰队,其中的福建水师已经覆灭,如果不努力加强粤洋水师的建设,就不能防御帝国主义从南海进行的侵略。詹天佑感到这次测绘意义重大,于是他迎着风浪,使用西方科学方法精心测绘。
1886年詹天佑在广东沿海测绘海图,在很多地方都遇到外国传教士在鬼鬼祟祟地偷测我国的海岸。当地的人说,这些洋人已经在这里测绘多年了。一年以后,他制出了一套详细周密的广东“沿海险要图”,张之洞非常满意。1887年,张之洞把博学馆改为广东水陆师学堂。水师学堂学英文、分管轮船与驾驶两科,陆师学堂则学德语,分马步、枪炮、营造三科。詹天佑完成测绘海图的任务后,继续到水师学堂去任英文教师。1888年,詹天佑接到留美同学邝孙谋自天津来信,问他愿不愿意北上担任中国铁路公司的工程师。他本来是学铁路工程的,现在有机会让他干本行工作,他喜出望外,于是他决定辞职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