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艰难起步
早在1863年9月2日,侨居在上海的英美商人联名请清江苏巡抚李鸿章,要求修筑上海与苏州之间86千米的铁路。李鸿章没有同意。
1864年,英国铁路专家司蒂文生由印度来到中国,起草了《中国铁路网计划草案》交给清政府。这项计划包括四大干线、两条支线。干线以汉口为中心,东达上海、西经四川、云南达印度。南经湖南通广州。北由镇江经天津至北京。成为东西南北四大干线,其支线为上海至宁波和苏州至福州,干线与支线合成贯穿全国重要省份的铁路网。但是当时,清政府中的顽固派以“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为由予以驳斥,清政府拒绝批准。
1865年8月,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修造一条0.5千米多长的小铁路,试行小火车,清政府得知后,立即派步兵统领拆毁。
1867年,英国公使乘修订《中英通商条约》的机会,正式向清政府总理衙门提出在中国境内修筑铁路的要求。清朝政府下令通商口岸的将军、督抚就洋人提出的修铁路一事,提出自己的意见。结果反对者居多,这时已经担任湖广总督的李鸿章也反对修筑铁路。
1874年,英商怡和公司没征得清朝政府的同意,擅自修筑淞沪铁路。铁路通车一个多月,清朝政府中的顽固派认为这是祖宗所没有的怪物。清政府派盛宣怀以火车轧死中国一名士兵为由提出交涉。结果,清政府用28万两白银收回铁路并拆毁,将全部铁轨车辆运往台湾,丢到打狗湖中。
187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发兵侵略了我国领土“台湾”。10月31日,李鸿章与日本公使订立了《北京专约》。《专约》规定:日本侵略军撤出“台湾”,清政府须给日本侵略军军费白银50万两。这件事对清朝政府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在清政府内部发生了一场如何加强“海防”的讨论。李鸿章转变了看法,从军事需要出发,主张兴办铁路了。这年12月14日,李鸿章向清朝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奕呈交了《筹议海防折》,其中提出了要兴建铁路。
1877年,出使英国的大臣郭嵩焘致书李鸿章,指出要想救国,最重要的是建筑铁路。
1878年,薛福成撰写了《创开中国铁路议》具体地提出了建设铁路的计划。
1880年,前直隶总督刘铭传奏请兴修以京师为中心的南北三大干线。
1881年,左宗棠奏请速修清江浦至通州的铁路。
然而,清政府中的顽固派竭力反对修建铁路,他们把铁路看成是“破坏风水”的怪物,因此洋务派修筑铁路的计划受到阻挠。
1878年,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以轮船与海军都以烟煤为命脉,派人到河北开平一带勘探烟煤矿区情况。经英国化学工程师巴斯赖、礼戴尔化验后,认为铁无磷酸,煤无硫黄。虽不能与英国最高的煤铁相比,但成色属相仿。并且由直隶总督李鸿章聘请了一批英国工程师从事开采。由前怡和洋行买办唐廷枢为主,和任廷芳、杨洪兴一起开办三义公司,后改为开平矿务局,1878年出煤后,矿苗很旺。为了供应海军及轮船用煤,因此,唐廷枢请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由开平矿务局出钱,从唐山起至胥各庄止,建一铁路,以便运煤。李鸿章同意了,并给皇太后上了奏折。慈禧皇太后也同意建筑这样一条约长40千米的小铁路。于是,矿务局着手筹备,并委派矿务局英国工程师金达负责。可是,顽固派们认为这段铁路线靠近东陵,铁路建成之后,行驶机车,轰隆隆的声音会惊动老祖宗。因而跳出来反对。皇太后收回了成命,开平煤矿矿务局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便声明:铁路建成后,不行驶机车,用骡马拖载。这样才得到了批准。1881年6月9日,这段铁路开工修筑,由英国人巴勒脱任总工程师,同年12月工程完成。
由骡马拖列车,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但是,在当时中国铁路冲破了顽固派的阻力,总算是迈开了第一步。通车以后,运输量很小。1882年,金达利用开矿机器的废旧锅炉,改装成一辆小机车,并命名为“中国火箭号”能牵引100多吨货物。但是,就是这样的一辆小机车,也遭到了顽固派的反对。他们向皇太后报告说:“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皇太后便勒令机车停驶。由于他们不断地向清政府请求,后来才准使用机车来拖火车行驶。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腐朽昏庸已完全暴露出来,这对顽固派是一个打击,对兴办新式工业是一个促进。这样,兴办铁路的阻力减小了。
1885年,英国人金达向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扩展唐胥铁路到芦台的建议。这一建议李鸿章很高兴地接纳了。因为他认为,这样开平矿务局开采的煤就可以向外倾销了,并可以借给北洋舰队以燃料,也可以扩展他的北洋水师。
1885年秋,李鸿章想试办大沽至天津间120千米的小铁路,因集资困难没有修成。1886年,唐胥铁路延长修到芦台。开平矿务局分设了开平铁路公司,官商合办,推伍廷芳为总经理,唐廷枢为经理。开平铁路公司脱离了开平矿务局,并从矿务局那里收买唐胥铁路归铁路公司所有。并向西展修。中国有了修筑铁路的历史。但是,当时中国修筑的铁路,大都是借用外国人的钱修筑的,所以,铁路公司的实权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当时,天津的有些商人提出,中国铁路与其让洋人修,不如由中国人自己修。与其官府修,不如由老百姓来修。李鸿章对此观点表示怀疑。他说:中国商人根本筹不到那么多钱修铁路。修铁路如果没有一两个洋匠熟手,恐怕既浪费又不牢固。他认为修铁路一个外国人也不用,那铁路是修不成的。他认为中国人根本就不能自己修铁路。1886年3月,唐胥铁路延修到了芦台,接着又向塘沽天津展修。1887年,在李鸿章的提议下,开平铁路公司由官商合办改为“官督商办”的中国铁路公司。他们不顾人民的反对,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100万两白银,因此,这个公司实际上被英国商人的势力控制了。
当这条新的铁路向塘沽修筑的时候,清政府中的亲德派联芳和荫昌请来德国工程师鲍尔。由于英德两国的矛盾,鲍尔和英国工程师金达经常发生争吵。实际上,这是英德两国商人在争夺公司控制权上的矛盾,二人争持不下。这时,金达看中了在开平矿务局每月拿20两银子薪水的一直管了8年库房的美国留学生邝孙谋,要他出来和鲍尔对抗,邝孙谋认为必须有一个十分懂技术的工程师才能胜任,自己不懂铁路技术,要修铁路,还是自己的同学詹天佑更为合适。中国铁路公司的经理伍廷芳,也是留美的学生,他听说詹天佑是美国耶鲁大学铁路工程专业毕业生,当下就决定聘用詹天佑。这样,詹天佑被任命为工程师,也就是助理工程师,作为英国工程师金达的助手,开始了他投身祖国铁路建设事业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