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最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詹天佑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幼年就留学美国,学会了工程技术。回国后,从事铁路事业30多年,没有一天离开过铁路。他终身以工程技术为职责。抱着为人民做一点好事,为祖国修建几条不受外国人所控制的铁路的美好愿望,躬行实践,实干苦干。不善于宣传,也不求表彰,不求当官,只是想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给祖国,为祖国多作一点贡献。他具有高度的技术水平,但是他却从来不骄傲,不保守。他常以“虚心学习、脚踏实地”等格言,严格要求自己。当时与詹天佑同时回国的幼童,很多已飞黄腾达,早任要职,唯独他始终不离开铁路。他经常和劳动群众相结合,因而创造和改进了许多铁路工程技术,修建成了举世瞩目的京张铁路,从而使他誉满天下。

    1909年11月,“美国工程师会”选他为正式会员,詹天佑是中国工程师被选入该会的第一人。1916年,香港大学授予他荣誉法学博士称号,成为中国人取得该校这项学位的第一人。同年,美国耶鲁大学决定授予他荣誉硕士,要求他前往接受学位,顺便给他重游美国的机会,詹天佑拒绝了,他说:“我不能为个人的学位跑出去,中国需要我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的确,对于这样一位留学外国多年而不崇洋,执著地爱国而不排斥现代科学,努力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祖国作贡献,并为祖国争得了许多荣誉的人,中国实在是太需要了。

    他十分重视我国早期铁路建设骨干的培养工作,亲自制订铁路工程技术人员的考核晋升办法,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要求严格,培养提拔也不遗余力。

    在修建京张铁路时,中国铁路工程技术人才很少,北洋、南洋和唐山的几个院校还没有铁路专业毕业生。詹天佑创设工程毕业生和工程练习生制度。工程技术人员共分五级,即工程练习生、工程毕业生、帮工程师、副工程师和正工程师。对凡是没有受过工科教育而进入铁路工作的优秀青年路工派为工程练习生,一面在工地学习,一面给予基本工程技术教育,6年后成为工程毕业生。然后再按品行资历授以帮工程师、副工程师等职称。他评人和用人的标准是先品行而后学问。他所培养的很多学生后来都成为了其他各路的工程负责人,为祖国培养了许多铁路工程人才。

    在80多年以前,詹天佑提出的这些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思想和制度,是很有远见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在我们国内的大学还没有工科毕业生以前,早年的铁路人才,绝大多数是由詹天佑培养出来的。

    詹天佑还十分重视提拔有实际经验的、自学成才的工程人员担任基层领导工作。他规定:正、副段长不一定非要学堂出身,只要熟悉铁路上的一切工程,有实地经验,具有独当一面才能的,就可录用。

    詹天佑在从事中国铁路建设事业中,针对我国早期铁路缺乏统一标准的落后状态,一开始就十分重视铁路工程的标准化问题,他坚持采用国际上统一的标准轨距,并就铁路的线路等级、桥梁载重、路基宽度、限制坡度,最小曲线半径,站台高度、车辆限界、机车载重、车钩类型和安装位置等项标准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避免了全国铁路各行其是的混乱局面。

    詹天佑在京张铁路关沟段的创造是惊人的,这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铁路史上也堪称奇迹的工程,在京张铁路建成的当时,有人把它与万里长城并论,然而詹天佑在当时却非常谦虚地把成绩、功劳和光荣都归功于广大工程人员。

    1905年,清政府举行归国留学生考试。这是一次科举制度的改革。考试的科目不是八股旧学,而是西方新学。按照各个留学生在外国所学的内容,考试外国语文和科学,按考试成绩授予“功名”。这次考试的主试官为唐绍仪,副试官是严复和詹天佑。詹天佑热情地欢呼这一改革,认为“这在中国考试制度上开辟了新纪元”,“八股文的考试终于被废除了”,“这也是中国有史料以来的创举”。詹天佑希望这次改革会给祖国带来新生。

    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科学家。他在担任京张铁路会办以后,感到非常高兴,他认为:“中国已渐觉醒”,“中国快要进入铁路时代了”!

    辛亥革命以后,詹天佑一度对祖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充满了乐观的情绪。1912年5月17日,他组织粤汉铁路公司的职工欢迎回到广州的孙中山,孙中山十分器重詹天佑,向詹天佑谈了他对发展祖国铁路的设想,希望詹天佑帮助他实现16万千米铁路的规划。詹天佑听了以后很受鼓舞,并积极发表意见,愿意为实现孙中山的这一宏伟理想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可惜不久,辛刻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接着全国出现了军阀割据,内战不息的局面,发展中国铁路的宏伟计划根本得不到实现。

    在这一时期,詹天佑还计划过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并且组织力量绘制了长江大桥的蓝图:这是一座并行8条线路的大型钢结构桥梁,最外侧左右各有一条人行道,往里左右各一条马车路,再往里左右各一条电车路,中间并列火车路两条。这座大桥在龟蛇二山之间,飞架长江南北,其结构之精巧,规模之大,气势之磅礴,同今天的武汉长江大桥很相似。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这样的宏伟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

    詹天佑还非常关心中国工程师新生力量的日益成长。1912年,广东的工程师在广州成立了“中华工程师会”,并推选詹天佑为会长。当时,因辛亥革命爆发,铁路工程暂时停工,一些工程技术人员都聚在上海,由颜德庆、濮登青、吴健等发起组织“中华工学会”。但是由于这个学会对会员资格限制太严,没能普遍吸收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于是,又有很多工程师发起成立了“中华铁路路工同人共济会”,广泛的吸收会员,来补充“中华工学会”的不足,因为这三个团体的性质是相似的,各会的会员就有合并的意愿。1912年夏天,詹天佑因有公事去上海,在他的提议下,三会合并,定名为“中华工程师会”,所有三会的旧会员,一概不分等级,一律作为发起会员,在汉口设事务所,詹天佑被选为会长。

    1913年,袁世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下令解散一切人民团体,“中华工程师会”也不能例外。詹天佑为了保存这个团体,于1913年修改了中华工程师会章程,改名为“中华工程师学会”,表明它的纯学术性质,由于詹天佑的关心和极力维护,“中华工程师学会”才被批准继续存在。在詹天佑的主持下,学会开展了各种活动,对培养、团结工程技术人员起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科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后来,这个学会由詹天佑捐资迁到北京,建立了永久会所,并出版会刊。他编撰并出版了《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和我国第一部工程技术词典《华英工学字汇》,对于提高青年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詹天佑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在京张铁路选线过程中,他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技术第一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他满怀热情地给青年工学家们作演说,在《告青年工学家》一文中,告诫他们不要好高骛远,不安于细小的工作,不肯钻研,不要沽名钓誉,不要去做官,而要为国家的富强脚踏实地地学习和工作。他还劝勉青年工程师们要谦虚谨慎,不断地学习。他说:镜子因为常擦才亮,钢因为不断地锤炼才更加坚硬。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才能够发明创造……回过头来看看我国的工学界,能有所发明的还少有所闻,难道是因为我们的智力不如欧美国家的人,而像司蒂芬生、瓦特、富兰克林、毛利这样的发明家,不能够在中国产生吗?我们说:不是!只是因为对于所学不愿意深求,学的不深,研究的不足所导致的。一些青年学子,一出校门,就放弃学业,得到一个位置,自己就满足了,至于到实地工作,也只是为求职称而已,能够在茶余饭后的闲暇时间里,继续发奋求学的人实在太少了。他最后指出,青年们工作要有计划性,谨慎从事,要爱护公共财产,免得给国家造成损失。詹天佑的这些话,至今对于我们青少年仍然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为了鼓励青年工程学家致力于科学研究,詹天佑亲手制订征文条例,并每年捐助若干银元,作为“詹氏征文奖牌”的资金。

    詹天佑还非常关心铁路职工的疾苦。1906年,京张铁路刚开始修造的时候,他就在北京阜成门外设立了阜成门医院,为铁路职工治病,1910年,阜成门医院改名为京张铁路医院,并在下花园、张家口、天镇及大同等处设立了分院。

    詹天佑为官一生,清廉自守,当时修建铁路都由外籍人员负责,对于购买材料的外国代理人,必须给以回扣,包工必须通过翻译员和包工商接触,所以铁路支付包工商的钱,翻译员会从中渔利,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把这些陋习都废除了,他一方面选用美国新型钢梁建造铁桥,一方面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京张铁路关沟段的20座桥梁中,就有13座是混凝土拱桥。这既坚固耐用,又减少进口材料,节约了费用。他任铁路高级领导职务几十年,但生活十分简朴,每次因公事到北京,都不住宾馆,常下榻中华工程师学会宿舍。詹天佑教育子女非常严格,身后并无大量遗产,这在当时官场上实在属凤毛麟角,足可以成为后人的楷模。

    詹天佑在逝世之前,口述遗嘱3条,大意是:

    一、“中华工程师学会”对于振兴中华实业关系很大,可以富国利民,希望能进一步壮大。

    二、所遗监管会技术部代表一职,请政府另派最有能力的人出席,以期有效地与列强折冲,捍卫中国权益。

    三、川粤汉铁路应争取工款,速定计划,早日从长沙延修至广州。

    遗言3条,没有一条说到自己的私事,人们对他崇高的品德非常敬佩和感动。为了追念他的伟业,政府颁令将他的生平事迹交付国史馆业立传宣传。

    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的遗体在仁济医院运回詹宅入殓。

    出殡的前一天,武汉市各界举行了盛大的悼念公祭,为我国失掉一位最优秀的科学家而惋惜。出殡时,武汉各界都派代表参加送丧的行列,许多群众也自动走进了送葬的队伍。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在唁电中称:

    “吾人对詹博士的噩耗感到无比惊愕,詹博士对建设中国铁路卓越的贡献和高超的人格,全体美国人都给予最高的敬仰。”

    美国斯梯文斯在唁电中也说:“本人与詹博士见面前,久仰其名,在协约国监督委员会短暂共事期间,他对事件的敏捷分析及周详考虑,给予本人以极深的印象。他虽然沉默坚毅,却是果断的。我们都非常尊重他的意见。大家都看到,他对铁路工程有高深的造诣,他的判断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尤其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君子,与他共事,深感愉快。他的去世,是吾等同仁的损失,更是中国的一大损失。”

    1921年,詹天佑的儿子詹文琮将他父亲的灵柩运到北京,葬于西郊海甸小南庄。

    为了纪念詹天佑对祖国铁路建设事业的卓越贡献,在他逝世后的两个月,中华工程师学会的邝孙谋,京绥铁路同人会的丁士源等,呈准当时的北洋政府,在八达岭树立詹天佑铜像。1922年4月23日,也就是在詹天佑逝世3周年的前一天,中华工程师学会与京绥铁路职工在八达岭下青龙桥车站站台西端举行詹天佑铜像揭幕典礼。铜像由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承造,高2.4米,台址高近4米,碑文高4.11米,宽近1米,外有方亭护盖。参加典礼的各界人士不下千人,碑文是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颁给的,其中有这样几句话:

    “海通以来,我国选派人士游学东西洋,四十余年,项背相望,以迄今日……求其功绩昭著,坚苦卓绝,与海内外同声赞美,盖未有若詹君者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爱国的铁路工程师,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按照传统的前堂后墓的习惯和建筑形式,特在青龙桥火车站建造了詹天佑的新墓,1982年5月举行了庄严隆重的迁墓仪式。由原来的北京西郊海甸,迁到八达岭青龙桥。仪式由铁道部北京铁路局和中国铁道学会主持,那一天,除了詹天佑的亲属外,铁道部长、北京市长及中国科学院负责人都专程前往南口青龙桥参加了这一隆重的仪式。这座新墓背靠雄伟的长城,面对詹天佑自己设计修建的八达岭隧道和“人”字形铁路。它和矗立在青龙桥车站站台上的詹天佑像一样,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也是中国所有爱国科学家的光荣和骄傲!

    詹天佑铜像的面貌是那么严肃、沉静,充分表现出他那刚毅和自信的个性。詹天佑在我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将永远受到人民的崇敬。他为我国铁路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先后参加过关内外、津芦、西陵支线、洛潼、沪宁、道清、萍醴、津浦、潮汕、京张、张绥、粤汉、川汉、中东等铁路的筹建,无不成绩斐然。其中京张铁路工程,不仅被当时外国工程师视为奇迹,就是现在也还是世界上著名的铁路工程之一。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的名字是和中国铁路事业分不开的。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功在国家,名昭中外,不愧为中国近百年来工程界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