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解救落水童

公元182年春天,仲景心想,京都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应该到那里求师学艺,寻访名士。可是他到了京都不但没看到他想象中的市井繁华景象,也没有访上名士,那些可读之书也被封存,仲景空对着那门上显赫的“石室”、“金匮”字样感慨万千:“当今朝纲不正,宦官弄权,士大夫、太医们皆竞逐荣势,孜孜汲汲,唯利是图,哪还有留心医药的工夫!真是可悲啊……”仲景于是愤愤不平地离开了京城。

既然京城学艺不成,为什么不溯黄河而上调查黄河沿岸的风土人情呢?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均滥觞于此,到底疾病的发生与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及居住环境等有什么关系,仲景决心搞个一清二楚,以正确领悟前人的理论和经验。

一天,仲景在黄河岸边的一个靠打渔为生的人家投宿,忠厚老实的男主人盛情款待了他后,就把他引进另间简陋的草屋里休息。仲景仿佛听到有病者呻吟的声音,仔细闻闻这附近的空气,发现有痰腥味。于是急忙叫来那位渔民问个究竟。原来那渔民的妻子已经患病多日了,渔民哪里想到投宿者竟是“南阳名医张仲景”。

仲景来到病人床前,只见病人语音低微,四肢发凉,口中时有痰涎涌出。

“她一直大便不通畅,我请了医生给她开过汤药,吃了药大便虽然通了,但是仍然不能起床……”在仲景给病人仔细诊脉时,渔民伺立一旁,向仲景介绍着妻子的病情。

“她以前是不是有胃病?经常胃痛,饥饿时明显,吃点儿东西就好一些,平素口中常泛吐清水……”仲景问道。

“正是如此!先生真乃神医也,”渔民喜出望外,“我妻子的病有了救星啦!”

“她平素脾胃就虚寒,你们下河打渔时常早出晚归,黄河水边早晚气候寒凉,她是感受了风寒之邪,风寒外闭,内火自生,于是出现了大便不通现象,前医只知泻热通便,不知疏风散寒,更不知滋补脾胃。虽然大便通了,但脾胃损伤,故招致大便反稀,痰多如涌。痰气上升,头痛头昏,目不能睁,气短无力……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如此服药……”说着仲景给病人开了方子。渔民妻子服了仲景的药后,病很快就好了。后来这个渔民还跋涉几千里,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南阳拜仲景为师呢!

仲景辞别渔村继续前行,不多日就来到了孟津。黄河在孟津地段两面环山,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显示着恢弘的气势。仲景深深地被两岸的青山绿水吸引着,瞧那对岸的一排排村庄,掩映在一片葱茏之中,那村舍里的袅袅炊烟如青龙腾空,慢慢地向天空弥散汇成蓝天上朵朵美丽的云彩……仲景想生活于此地的人民,一定饱尝了大自然的精华,长寿老人一定不少,我要寻访讨教他们的养生之道、长寿秘诀去。

从此岸到彼岸有五六百米之遥,两岸人民造流船彼此往来。和仲景合乘一条流船的是两个男子,一个妇人和一个有七八岁的儿童。那小男孩十分逗人喜爱,对每一个乘客都彬彬有礼,还会唱不少动听的歌谣,歌谣中还有人们对生活的无奈——

“天上龙王摆摆尾,

地上黄河发大水;

北堤决口南堤漏,

多少黎民成野鬼;

洪水何不去京都?

看你官府谁来管!

……

坐船中勿立船尾,

孟津水大波浪急,

风高月黑不渡船,

……”

童谣还未唱完之际,船已驶入河中,一阵狂风掀起一股巨浪,将小船送上了浪尖,就在小船颠簸摇晃之际,男童站立不稳翻落水水,眼看小孩即将被波浪吞没,说时迟,那时快,仲景迅速跃入水中,劈风斩浪将小儿从急流中挽回,一只手高高擎出水面,另一只手奋力划水向小船游来,船上的人赶忙将他们拉了上来,孩子的母亲悲喜交加,热泪簌簌而下:“壮壮,我的孩子怎么样了?”

“快快想办法救孩子,孩子还没有脱离危险。”仲景说着就用手指挤压孩子的胸脯,又掐了孩子的人中、涌泉、足三里、内关等穴位,孩子竟也能从口中流出不少水来,慢慢地睁开了眼睛,瞧着大人们一双双惊异的目光,他似懂非懂地“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船到了对岸,仲景向那排翠绿中的村舍走去,船上的人谁也不会想到救孩子的是一位惊世的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