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堂行医美名扬

公元202年(汉献帝建安七年)正值深秋季节的荆州一带,到处呈现一派丰收景象:田野里放眼望去,成熟的稻谷金黄一片,微风吹动,广阔的田野顿时翻起一股金色的波浪;马路旁,随处可见成熟的秋果争奇斗艳,核桃、黄梨、红苹果……像一张张笑脸,迎风向过往行人点头致意。大街小巷,乡村梓里,荆州人民为安居乐业而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

傍晚夕阳初放异彩,仲景为应接不暇的求医者一一认真地诊断开方后,为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于是骑着马来到郊外。田野里,道路上,农民或在收割,或在运送稻谷,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只见他看着那些挥镰的农民,又望了望马路上那些拉车、肩挑的农民,若有所思。刚才还满面喜色的仲景,心头升起了浓浓乌云……

“老人家,因何您来挑担受苦,您的儿孙因何不干?”仲景下马,关切地问一位老者。

“儿子在城中当兵,孙子还小啊!老朽虽然年岁已高,尚有些力气,将就着干吧。”老人惨淡地作答。

“老大娘,因何您独自挥镰收割,儿女都干什么去了?”仲景走进田野,小心地对正在收割的60余岁的老大娘问同一个问题。

“前年冬天,我的两个儿子都死于长沙混战,17岁的小儿子又被官府逼着去当兵守城,家中只有患重病的老夫和我相依为命……”说着竟泣不成声。

……

仲景终于明白为什么操劳的都是老人,原来荆州一带的壮年男子不是死于战乱,就是被逼去当兵,貌似太平的荆州之地,原来也同样深受战乱之苦。近来仲景又闻及大兵压境之地人民饥馁,江淮间疫疠大作,竟有人吃人的悲惨之事。更使他居安思危,对朝纲不正深恶痛绝,对受难中的黎民百姓忧心忡忡,他真希望有朝一日能大权在握,他要用仁慈之心,仁爱之德,为社稷江山、黎民百姓做一点儿事,出一份力。

一天正午时分,仲景又在家中为连绵不断的求医者诊病,只听得门外锣鼓喧天,马蹄“得得”,不多时有人来报:“恭喜张老爷,贺喜张老爷,老爷被封为长沙太守啦!”

话犹未尽,官差已来至门前,宣读“圣旨”;“……特封张机,仲景为长沙太守,即日动身赴任……”。

仲景跪在地上,手捧“圣旨”百感交集。青少年时苦读经史,小小年纪就被举为孝廉而终未仕,正当壮年之时正有心终身不仕,潜心于“济世活人”,却忽然官运亨通,不求自来,真是岂有此理!也罢,我要为黎民百姓争一份公道,创造一块安生之地,我要为社稷江山出一份添砖抹缝之力。想到此,欣然随公差赴任而去。

长沙一带可不像荆州那样民殷丰实,原长沙太守率零陵、桂阳等郡欲叛刘表,被刘表率众围攻兼并,长沙一带也深受兵戈之苦,仲景沿城寻顾,看着满是刀伤箭痕的长沙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仲景到任之后第二天,正在官邸查看文书,忽然差役来报:“某县县令王某,备厚礼求见太守。”

仲景早知道这些县令称霸一方,鱼肉人民之事,他决心要惩治这些贪官污吏,以收民心。

“让他进来。”仲景下令。

“在下王某参见太守爷,不知大老爷远道赴任而来,下官有失远迎,请大老爷恕罪!”王县令到大堂连忙下跪叩头如捣蒜,极尽逢迎献媚之能事。

“王某,老爷听说你所管辖之县物产丰富,宝贝甚多,你给老爷我带点什么好东西来?”仲景要这个赃官亲口说出行贿的罪证来。

“启禀大老爷,下官所治之县民虽不富,但下官略有家私,下官不知老爷喜欢什么,我给老爷带来珍珠若干,玛瑙若干,黄金若干,另带土特产若干作为见面礼,请老爷笑纳,老爷若喜欢什么,下官再去筹办。”王某心想,这新太守可真贪心。

“王某,你给老爷的见面礼可合你几年的俸禄?”

“这个……合五六十年吧。”王某从实报上数来,以示真诚,生怕以后别的县令送得比他多,使他失宠一般。

“好!王某,你真看得起老爷,敢问王某当县令几年?”仲景沉着地问。

“三年了。”王某答道。

“莫非王某父辈祖上,亦是官宦人家,或是王某家资历来殷实?”仲景问。

“这个……王某祖辈世代为民,家中无人做官,还请大人多多提携……”王某或许因为出身低微而自惭形秽,脸上顿时挂满红霞。

“大胆狂徒,贪赃枉法之罪我尚未来得及追查,竟敢前来行贿于我!左右快快拿下,关入牢狱,待我查明罪恶一并加刑!”仲景早已让文书将王某的口供一一录下,愤怒使他拍案而起。

“老爷饶命,老爷饶命!”王某面如土色,瘫倒在地,被差役拖下大堂。

仲景惩治贪官王县令的消息不胫而走,百姓争相传颂新任太守为清官大老爷,其余各地县令闻讯,亦多夹着尾巴尽力敷衍,百姓的生活安静了许多。

仲景了解到各地人民因官府横征暴敛,生活艰苦,土地时有撂荒,遂下令各县开仓赈济,两年之内不许征税收粮,驻兵就近屯田垦荒自给自足,两年之后长沙一带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天,仲景升堂坐定,见一向守时侍立的大堂差役李墨没到,正要发问,另一差役早已跪于堂下禀报:“启禀老爷,李墨昨夜起小便不出,腹胀而痛,不能到堂了。”

“赶快带我去他住所,老爷为他治病。”说着就走下堂来。

仲景来到差役所住的下房,见李墨正痛苦地在床上打滚,口中呻吟不止。视其征象,只见目睛突出,腹胀如鼓,膝以下已经水肿。仲景遂让差役将其针具拿来,给李墨扎了针灸,李墨疼痛很快止住了。仲景又在李墨脐上敷了膏药,以自制丸药使其服下,过了一个时辰李墨就尿了出来,又过了一个时辰李墨尿量大增,腹软肿消,诸症平息。

李墨跪在床上对仲景叩头致谢,仲景欣然扶住说道:“你病愈之后,能为老爷当差,替黎民百姓多做点好事,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了。”

作为封建社会的太守,仲景能屈尊到下人的房屋为其诊病,而且一直守候到病人症状缓解,这在历史上恐怕都是非常少有的。仲景为差役治病的消息很快传开,长沙人民更加崇敬这位神医太守:

一日,仲景升堂审问一桩偷贩私盐的案件,差役捕来的一位从犯是一位40岁上下的中年男子,仲景见这位男子步履蹒跚,有踏空现象,于是走下大堂,只见其瞳孔散大,视物模糊,仲景知其是得了眼病,如果不及时治疗,眼睛不但要瞎,而且还会发生内脏疾患。于是审完案子后,让差役将这位男子带上堂来,在公案桌上为他诊病察脉,又开了方药令其及时服用,感动得他千恩万谢。仲景说:“我救治你的眼病,是为了使你恢复健康,使你的家庭有所养。病愈之后,你能正确认识你的罪行,悔过自新,以后安心于事务,做个良民我就满足了。”

仲景到任的第四年,长沙一带先是冬春雨雪罕见,地面龟裂,禾苗干枯,继而是中夏阴雨连绵,大水频发。接连的水旱灾害,给疫疾(传染病)大开了方便之门,长沙、桂阳、零陵等地均有疫情汇报。仲景遂决定亲自到乡村了解灾情,以开库赈灾,治病救人。

仲景的人马出城不远,只见前面有嘈杂声、吆喝声,仲景连忙问左右何故。探报的差役回来说:“前方有一老妪,拦住去路,求见老爷。”

“快令差役不要阻拦,带她前来见我,想必她有缘由。”仲景当即下令。

“参见大老爷,老身有要事相求。”只见老妪跪在仲景的轿前叩头。

“老人家,快快请起,有什么话尽管讲,仲景定给你做主。”仲景急忙下轿扶起老妪。

“我的儿媳妇得了重病,请了几位先生治疗不见好转。听说神医老爷曾为差役、犯人救过命,前几天我也想进城向您请医,但都被官员拦住了。今天听说您出城救灾,老身就冒死拦轿,求老爷救我儿媳一命。”老妪说完又要叩头,仲景急忙扶起:“老人家,为儿媳如此心诚求医,仲景深为感动。走,你带我去你家,我要认真地尽最大努力治好你儿媳的病。”遂令左右将老妪扶上马坐稳,改道去老妪的村庄。

来到村庄,仲景下轿走进一间不但破旧而且阴暗的草屋,刚到门口一股腥臊臭秽之气迎面而来,仲景毫不犹豫地走到病人床前,一边详细地为病人诊脉查体,一边细问发病的经过。

然后命差役拿来纸笔写上处方药名,又让差役买了药送来。病人吃了仲景的药不久,其病就好了。仲景亲自到民间救治病人的消息,传遍各地,人民都夸赞他高尚的医德。

仲景安排了救灾之事后回到长沙,对左右说:“传我的话,如果有百姓来求医就放他们进来。以后每逢初一、十五两日停止办公,我在大堂上置案行医,此可发个告示。”

仲景择日大堂行医的告示一经发出,各地来求医者门庭若市,仲景遂一丝不苟地认真诊治,救人无数。他还拿出自己的一部分俸禄,专门为那些买不起药的百姓买药送药。仲景还配制了大量丸散,让看病的人带回家乡,发给地方群众,以防病防疫。又利用初一、十五人多的时候,告诉群众如何防病保健的知识,甚至还抽空教他们锻炼身体的方法。

为纪念仲景坐堂置案为民治病的事,铭记发扬仲景崇高的医德,从此在药店设专座看病的医生称为“坐堂先生”,一些药店也改称为“某某堂”。

人们尊仲景为张长沙,他的医方称“长沙方”。清代陈修园还撰有《长沙方歌括》一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