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身教育高徒

仲景的弟子很多,尤其杜操、卫汛成就最大,说起仲景教育弟子的方法,还有许多故事呢!

有一年冬春之交,南阳一带流行感冒之疾。有一天,仲景带着卫汛去给病人诊治。前一个病人仲景摸完脉后又让卫讯摸说:“这是紧脉。”于是给病人开了“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后一个病人仲景也先摸了脉后又让卫汛摸,但是仲景没有说话就给病人开了“桂枝汤(桂枝、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然后问卫汛:“后者是什么脉?”

“脉缓弱。”卫汛答。

“对。”仲景点点头说:“同样是感冒,为什么两个人用药不同呢?是因为前者不出汗,脉紧;后者不时出汗,脉缓弱。这就叫同病异治。你记住,医生治病就是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不同的病症要用不同的方药治疗,辨证论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两个人服了仲景开的方子病都很快好了,而辨证论治,同病异治思想从此深入卫汛的心中,成了他学医治病的指导思想。

一次,仲景带着徒弟们去山上草药,见一老人躺在山下的一块石头上,就叫身边的杜操说:“你可以去问问那老人,因何躺在暴露于阳光下的石头上。”

“那老人说他经常腰腿疼。”杜操回来答道。

“他腰腿疼为什么就躺在山石上呢?”仲景继续问。

“可能这样躺着歇一会儿就好点儿了吧。”杜操答道。

“肯定不仅仅如此,你再去问问老人。”仲景说。

于是杜操再次来到老人面前:“老人家,你腰腿痛为何躺在这石头上呢?”

“我躺在这石头上是治我的腰腿痛的。这石头被太阳晒得很热,热乎乎的石头,挨着疼痛的腰腿焐一会儿,既舒服又可止痛,我们这些牧民,常得这种病,也常用这种简易的方法治病。”老人的话使杜操茅塞顿开。

杜操回来重复老人的话。仲景听了说:“这就是我们灸法、熨法治病的来源啊。孩子们,让杜操一次次地求教老人,是告诉你们要善于观察人们的生活习惯等情况,发掘民间疗法,医学的形成就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呀!”

由此可见仲景对弟子的良苦用心。

一个深秋的夜晚,大雨瓢泼,电闪雷鸣。一位老人怯生生地叩开了仲景的家门:“张先生,我儿子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劳烦您去救他一命!”显然老人面有难色,将信将疑。

仲景拿起蓑衣就要跟老人走。

“张先生,这雨……等一会儿再走吧!”老人拦在门前。

“师父,等雨住再走吧!”弟子朱留也说。

“救人要紧,刻不容缓!”仲景说着就冲进了瓢泼大雨之中,弟子朱留等也随即跟了出去。

来到老人家,仲景立刻亲自针灸、按摩、膏敷、给病人灌服汤药。过了一会儿病人苏醒了,仲景语重心长地对弟子们说:“如果有病家求诊于深夜、雨雪天气等,那就说明病人危在旦夕呀!若不能有求必应,不畏艰苦地救人于孤危,又何谓济世救人呢?”弟子们都连连点头称是,从此有急诊都争先恐后地去应诊。

有一次,一位腰痛的病人来求治,仲景给病人诊了脉后,就让徒弟韩泽开了八味肾气丸给病人服用,他接着又看别的病人了。

几天后病人来复诊,说病情还未缓解。仲景记得这位病人病情并不重,忽然想起韩泽开了方后他没有细看,就问病人:“你服那药有什么味?”

“有辛味、苦味,甚是难咽。”病人答。

于是他让韩泽把药方找来,一看果然韩泽把药方中的山茱萸写成了吴茱萸,本应酸甜味的药,于是就变成了辛苦滋味。

“韩泽你将八味丸背一遍。”仲景说。

“桂枝、附子、地黄、丹皮、泽深、山药、茱萸、茯苓。”韩泽答。

“是山茱萸,还是吴茱萸?”仲景问道。

“是山茱萸。”韩泽仍振振有词哩。

“你到药房把这两种药各拿点来。”仲景说。

“你先尝尝哪个是哪种滋味。”仲景示意韩泽舔尝药物。

韩泽刚尝了吴茱萸,脸就一下子涨得通红。仲景不止一次给他讲过要区别这两种药物的性味不同,功用有别:山茱萸味酸补肝肾,吴茱萸味辛苦,疏肝止痛。这两个药应用差异很大。

仲景见韩泽窘迫之状,便安慰他说:“错了不要紧,以后千万要注意区分相似名称的方药,或相似功用的方药的不同应用。医药是治病救人的,没有把握的方药,不能给病人服用啊!”

于是,仲景让韩泽向病人实事求是地赔礼道歉,仲景言传身教,精心育徒的故事一时也传为佳话。

仲景还非常注重总结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每天的病案,都由学生回顾整理,写出心得体会后自己再认真修改。对学生写的东西他都字斟句酌地认真修改,每天为学生修完心得体会他都要熬夜到五更。长此下去,当地人都把仲景书房窗口的灯光,当做报时的标志。

由于仲景的精心培养,他的学生都成为济世良医,其中尤以杜操、卫汛最负盛名。卫汛还有许多著述流传于世,如《妇人胎藏经》、《小儿颅向方》、《四逆三部厥经》等等,都是跟仲景师父学习的经验总结,可惜现在都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