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父家中成常客

小仲景8岁起,他的外公开始教他读《孔子》、《孟子》等书。他性情温和,好学不倦,10多岁时已读遍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春秋》、《孔子》等多种书籍,掌握了许多天文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他还在外公的指导下读了不少有关医学的书,他尤其是敬慕扁鹊善看人的气色诊断疾病的高超医术。凡扁鹊的书如《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难经》等他都找来认真阅读。他经常到伯父张伯祖家去看伯父如何给病人看病,仔细揣摩望、闻、问、切的含义。张伯祖也打心眼里喜欢这个聪颖伶俐忠厚机敏的侄儿,经常逗小仲景说:“快快长大吧!将来跟伯父学医。”

一个夏日的中午,小仲景读完上午的书后又溜进了伯父张伯祖的药房。夏日骄阳似火,天气很热,伯父也就趁没有人来求治的空闲和这个可爱的侄子逗乐闲聊:

“仲景呀,伯父问你,你读过《左传》吗?”

“那当然了,去年我外公就教我读完了。”小仲景露出一副得意之色。

“那你知道《左传》里医缓的故事吗?”张伯祖问道。

“噢,就是那个为晋景公治疗的秦国名医嘛!”小仲景骄傲地答道。

“那你给伯父讲讲‘病入膏肓’的典故好吗?”

“您听着。”小仲景清了清嗓子,学着外公给他讲故事的样子,拉长了声调,“话说春秋战国之时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国内许多医生都束手无策,于是派人去请秦国的名医医缓,在医缓未到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张伯祖微笑着听侄儿继续讲下去。

“晋景公梦见两个小丑正在商量什么事,于是他就侧耳倾听起来。只听得一个说:‘是我们躲在这里使晋景公生病的,他们已派人去请秦国名医医缓了,他医技精湛,医术高明,我们如果不设法躲藏起来,那肯定就得死于医缓之手啦!’另一个小丑说:‘你就为这担忧呀?不用怕,人身上有一个地方叫膏肓,我带你躲进去,他就没办法抓我们了。’前面那个小丑听了很惊奇,皱着眉头思索了半天,将信将疑地问后一位小丑:‘为什么藏在膏肓之处医缓就对我们没办法了呢?’后面那位小丑不耐烦地答道:‘膏是心脏上端,肓为心的下端,此处禁用针灸,汤药不起作用。既不能用针,又不能用药,医缓奈我何?’两个小丑一脸得意之色。等医缓来到晋国仔细为晋景公诊断后,惋惜地叹着气告诉晋景公说:‘您的病拖延日久,治疗不当,现在病邪由表入里,邪正相搏交手于膏肓之处,膏肓位居胸中,为心之上下,针灸禁用,药力难及呀!’景公听医缓的一席话与梦中之境不谋而合,惊叹医缓的高超医技,世间少见。侄儿为景公之梦,必是传说中的故事。‘病入膏肓’实是形容病势严重无法救治,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回的典故而已。”

“说得好!说得好!”张伯祖惊诧于小仲景讲起故事来,不但有声有色,而且对典故评价正确,理解透彻。他一把将仲景揽入怀中,喃喃自语:“后生可畏!后生可畏也!”却万万没想到小仲景又问了他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伯父,人病入膏肓难道只能像晋景公那样等死吗?难道就没有办法扼制病魔的发展了吗?”

“好孩子!伯父只希望你将来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黎民之苦了。”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仲景反复吟咏着,若有所思。

“张医生在家吗?”一位中年男子从外边走来。

“您是胸闷腹痛吧?”小仲景看见来人脱口而出。

“对呀,你怎么知道的?今天早饭后我吃了点凉饭,过了没有多长时间就觉得胸口胀闷难受,腹中绞痛,呕吐了一回,现在从胸口至腹部仍然疼痛不舒,所以来请张医生诊治的。小公子是张医生的高徒吧?”病者非常惊奇。

“‘鼻头色青者,腹中痛’,‘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隔间病’,由此知之,何足挂齿?”小仲景风趣地答道。

只见张伯祖目不转睛地望着小仲景那满脸童稚,一身才气,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伯父的大笑似乎提醒了小仲景什么,他也许为自己的班门弄斧而羞愧,还不及摘下脸上的飞霞,就冲出了伯父的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