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长访吕广

仲景久闻安徽黄山附近有位叫吕广(字博望,与仲景是同时代名医,曾为太医令)的名医,善于凭脉论病,切而知之,不用病人开口,就能将所患疾病的来龙去脉如数家珍般说个一清二楚。每起沉疴痼疾,均能药到病除。医术十分高明,而且著述很多,医学理论水平很高。于是仲景决定去拜这个名医吕广为师。

从涅阳到黄山也有千里之遥,仲景晓行夜宿在路上走了10余日才到了黄山脚下。

附近的人告诉他:“黄山西南那青砖绿瓦的四合小院即是‘神医’吕广家。”

仲景来到小院门前,只见一个鹤发童颜的老者,正坐在院前的一个石凳上,手捧竹简,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

仲景赶忙上前施礼:“久闻先生大名,河南张仲景有礼了!”心想这必是吕广先生无疑了。

“快快请起!老朽不过山野村夫,快快请起。”老人急忙将仲景扶起。

“先生何必自谦,仲景久闻先生每起沉疴痼疾,医术高明,遂从家乡涅阳前来拜访!”

“哈哈,哈哈”,老人爽朗地笑了,“老朽不懂医药,你所指的恐怕是我的孙子吕广吧。他也不过操些雕虫小技以救邻里之急而已,不足为道,不足为道啊!”

仲景因自己的冒昧认错人而难为情,他在心中仔细琢磨:吕广是老人的孙子,老人约为古稀之年,那吕广先生也该年逾半百吧。

老人告诉仲景:“吕广已出门两日未归了,或在山中采药,或于民间疗疾,实乃一个随遇而安之人,公子还是再访名士吧!”

“晚生曾跟随伯父学医三年,对医理略知一二,久慕吕广先生洞悉医理,医术高明遂不畏千里之遥,前来拜访,望老伯千万容晚生见吕先生一面。”

老人见仲景心诚,于是就将仲景让到正堂,盛情款待。

“沐浴松涛兮,随云转;

深山雾海兮,有人家;

不求功名兮,民为友;

扁鹊仓公兮,是我师;

…… ……”

一阵男子洪亮的歌声在山间回荡,传进了小院。使仲景肃然起敬,神清气爽。心想歌者一定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飘逸名士。

“是我孙子吕广回来了。他喜爱这里的松涛云雾,时常于高兴之时吼上两嗓子。”老人风趣地说。

说话间一位20岁上下的英俊少年来到面前,仲景万万没想到,他就是令仲景仰慕已久的名医“吕广先生”。只见吕广生得粉面红腮,浓眉大眼,八尺身躯透出几分男子汉的英气。

好一个英俊少年,年轻有为,正可谓“有志不在年高”,小小年纪就能以“名医吕广”名扬千里,更令仲景打心眼里佩服。

两个年轻人相见恨晚,言谈所及志趣相投,从古到今,医学、社会都是他们的得意话题。

原来,吕广的父亲曾在开封做官,无意中得罪了朝中宦官,落得个莫须有的满门抄斩之罪。吕广的爷爷于乱中抱着襁褓中的小吕广逃出开封,来到这远离官府的黄山脚下,更名改姓隐居下来。祖孙俩相依为命,老人亦是当年知名学士,于是教吕广读书识字,从小以医理灌输,让孙子不求功名,只求以医术益于民众,利于修身。吕广天资聪颖,祖父所藏书籍均能博览,老人曾带吕广游历不少地方,遍访名医,使小吕广很小就能操医术以自重,每遇邻近民众囿于疾病之苦,遂鼓励吕广必定尽力解救,久而久之,吕广医名不胫而走,吕广救治过的群众不可胜数。

年长吕广10余岁的仲景,对吕广的医理医术惊慕不已。吕广亦深感幸遇这位同道知音,遂将平日读书之余的心得体会《八十一难经》、《黄帝众难经》、《募腧经》、《玉匮针经》等搬出来请仲景阅读指点,仲景也将随身所带学医散记拿出来请吕广斧正。

和吕广共处了10余日后,仲景依依惜别,耳闻目睹吕广的医学经验,以及吕广的脉法、针经给他启发很大。后来他医著里的许多医理也是取自吕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