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风情
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从五虎门出发,一路乘着东北风,劈风斩浪,驶入南海。一路上,船队在近海则以陆地上的高山、高塔等为航标,结合使用罗盘针,确定航向。晴天观看星象测定船的位置,阴天则用罗盘辨别方位。每遇暗礁、漩涡,就在航海图上标明。每行一段路,就用铅锤缀上长绳,放到海底,测量水深和水底情况,然后记录下来,作为航海资料。
船队一路扬帆南下,顺风十昼夜到达占城(今越南南部)。
郑和出使西洋之时,明朝廷与南洋诸国(今东南亚、南亚各国),西洋各国之间,都存在许多矛盾。这些矛盾和问题不加以解决,明朝与西洋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就得不到恢复和发展,也就实现不了成祖朱棣“万邦来朝”的心愿。郑和使团下西洋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解决西洋诸国的争端,第一个目标就是安南与占城问题。
安南自宋朝以来,世代称蕃于中国。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安南国王就派遣大臣来朝贡,并请封爵。之后,安南国王(陈氏)都恪守祖训,归顺于明朝。
到建文二年(1400),安南国相黎季犁夺取政权,自立为王,改国号大虞。黎氏篡权后,对内大杀陈氏宗族,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对外欺凌小国,抢劫占城,又侵掠中国边境。成祖朱棣称帝后;于永乐二年(1404)八月,遣使指责安南。但黎氏政权置之不理,不仅继续侵略占城,还入侵中国的云南、广西等地,抢劫财物。盘踞在这一带的海盗也趁机兴风作浪,在海上抢劫来往船只,局势非常紧张。
永乐二年八月,陈氏宗属中唯一幸存者陈天平逃到明廷告难,成祖朱棣遣使安南,希望黎氏迎陈天平,以君事之。黎氏表面答应,派人迎陈天平继帝位,暗中设伏,杀死了陈天平。成祖原本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安南问题,黎氏这一两面派行径,令成祖大怒,遂下令大军征讨安南。
郑和船队到达占城时,占城已摆脱了安南的统治。占城国王非常感激明朝的援助,听说明朝使者到达,亲率大小官员出城迎接。
宝船靠岸后,郑和手捧永乐皇帝的诏书,随从抬着永乐皇帝赏赐给占城国王的礼品,一起走下船来。
只见占城国王头戴三山金花冠,身穿五色礼服,肩披锦花手巾,腰扎八宝方带,脚着玳瑁履,手腕、脚腕都带着金镯子,骑着大象,大象身上披着红毯,带着五百多人的仪仗队出来迎接。
仪仗队跳起了欢快独特的迎宾舞。他们有的舞着皮牌,有的手拿刀枪,有的捶着善鼓,有的吹着椰笛……欢迎仪式热烈而隆重。
占城是个亚热带国家,林木茂盛,四季常青。盛产稻米和椰子、槟榔、柠檬等水果。当地的百姓都有口嚼槟榔的习惯,牙齿被槟榔染得红而发紫,说话唱歌的时候,别具风采。
欢迎仪式结束后,郑和向占城国王宣读了永乐皇帝的诏书,赏赐给占城国王大量礼品。占城国王跪地膝行,接受了诏书和礼品,并把占城出产的象牙、犀角、伽蓝香等特产贡献给明朝廷。其中有不少奇珍异宝:有一种火珠,中午经日晒,晚上可以燎香烧纸;还有一种水珠,光莹无瑕,投在清水里,杳无形影,投在浊水里,水就会立即澄清;还有辟寒犀,装在金盘里可以使室内温暖;一种叫象平簟的席子,用象牙抽细丝编织而成,睡在上面,可祛除疾病……
接着,国王在王宫中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席间宾主共叙两国友谊,宴会洋溢着欢乐友好的气氛。郑和一行入乡随俗,大家围坐在一个大瓮旁,用三四尺长的竹筒插入瓮中,轮流用竹筒吸酒喝。瓮中的酒吸干了,就再加上水,直到没有酒味方才罢休。
国事访问结束后,郑和命人将船上的中国特产,如青瓷盘碗、纻丝、绫绢、烧珠等拿到岸上,到市场上交换当地的土特产品。
占城人十分喜欢这些中国产品,他们有的用淡金(成色较低的黄金)来买,有的拿自家生产的物品来交换,很快,中国的特产就被抢购一空。
郑和船队在占城作短暂停留后,完成了外交、贸易双重使命,又扬帆起锚,向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航行。
船队沿着占城国海岸南下,经过渤泥岛西侧,朝着爪哇行进。顺风航行20昼夜,抵达爪哇。另一支分支船队,则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泰国)。
爪哇国人多信奉伊斯兰教,国人多是由广东、福建等迁移来的中国人。这里男子散发、赤身赤脚,腰间多着树叶编成的短蓑衣,斜插一种叫“不刺头”的刀,充满尚武习气。女子发结为椎形,上半身穿衣,下半身围以鲜艳的窄幅布条,脚穿木履,走起路来婀娜多姿,充满异国情调。这里的习俗很有趣,吃饭时不用汤匙和食具,用手抓着吃。
爪哇国国土广大,物产丰富,是当时的“东洋诸国之雄”,以出产优质胡椒闻名于世。郑和船队到达时,正赶上爪哇东王、西王互相攻杀(当时爪哇国内分为东西两部分),东王战败被杀,其属地被西王所并。郑和船队在经过东王治所时,官军登岸进行贸易活动,不幸被西王兵杀死170人。郑和得到消息后,即带兵准备讨伐西王。西王很害怕,派使者前来谢罪。郑和见爪哇西王知过服罪,便不再追究。办完国事,用中国的青花瓷器、麝香、金丝织锦和烧珠,换回了大量的胡椒、苏木(黑红色染料)、白檀香、肉豆蒄(肉果)、玳瑁(鳖甲)等,装载这些物品,船队继续向西行进。
成祖朱棣令爪哇西王都马板缴纳黄金六万两,以偿无辜死者之命。都马板见郑和船队已离开爪哇,便拒不交纳赎金。郑和在第二次下西洋时,不用武力压服,而是以理论争,再次与都马板交涉,都马板这才畏服,于永乐六年(1408)十二月,遣使献黄金万两以谢罪。成祖朱棣见其表示臣服,就以宽大为本,免去了爪哇所欠五万两赎金。从此以后,爪哇对中国怀德畏威,心悦诚服,年年入贡。
安南和爪哇问题的解决,使明王朝在海外诸国的威信大大提高了。
郑和船队经过邦加海峡,路过旧港,来到了满剌加(今马六甲)。接着访问了苏门答腊,南浡泥(以上二地均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上)。从南浡泥进入了波涛汹涌的印度洋。
印度洋向以凶猛的风暴和滔天的海浪著称,郑和命令全体官兵小心谨慎,测准航线。
果然,船队行进中遇到了大风,狂风吹得船体左右摇摆,许多士兵呕吐起来。大浪涌起几丈高,不时把海水掀进船里。船随着浪峰起伏,宛如一条巨龙在翻滚。有几条小船被狂风吹翻了。
郑和沉着冷静地站在旗舰上,指挥着众人:
“放铁锚!”
众人急奔船头。巨大的铁锚,用桶口粗的棕缆吊在船头,它有七丈三尺长的杆,三丈五尺长的爪,八尺五寸高的环,足有三四百斤,没有几百人休想动弹得了它。这些铁锚,是集数百能工巧匠在一百天内赶制的,是为了遇到风浪时镇船用的,现在派上用场了。
大家一齐喊号,拖出铁锚,抛入体系中。有了千斤重坠,船身稳了。郑和又令落下风帆,减小风的压力。各船靠拢,用铁索连在一起。
惊心动魄的几小时过去了,船和人都经住了狂风恶浪的考验。郑和指挥各船清点人物,检查船只,船队又继续前进了。
由于风向的影响,船队逆风行驶,前进缓慢。郑和与航海技术人员共同商量对策。他们根据经验,转动风帆,使之成为顺风,船向东南航行。航行一段后,再转动风帆,又成顺风,再向西南航行,这样船走“之”字,比逆风行船走直线要快,而且借用了风力。
战胜了风浪,船队经过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最后到达了这次航行的终点——古里(今科泽科德)。
古里是西洋大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虽然国内多山,土地贫瘠,物产不丰,但海路交通极为方便,因此,相邻各国的马匹、布料、珊瑚、珍珠、乳香、木香、金箔等物,都到这里出售。渐渐地,古里成了一个重要的商业都会。
古里同中国早就有友好往来。永乐元年(1403),明朝派中官尹庆至古里国访问,赠送彩币等礼物。古里国王沙里米也派遣使臣随尹庆到中国访问,受到明朝皇帝热情接见。两国的贸易也不断发展,郑和船队到达古里后,向国王递交了永乐皇帝的敕书和银印,赠送给国王和大臣级冠带等礼物,古里国也回赠了礼品。
古里国内分五等人:一等南昆人,是国王的家族;二等回回人,执掌国政的主要是回回人的两个头目;三等哲地人,是富户;四等革令人,是商人;五等木瓜人,是贫民。
郑和船队到达后,国王就派属下头目及富商、牙侩(经纪人),同中国宝船进行议价贸易。按当地风俗,进行十分有趣地摸手议价。事先择定日期,届时国王派两位大臣来主持,宝船上的有关人员先将各种货物带到交易地点,双方当着面,互相估定价格,然后买卖双方把手伸到对方袖子里,通过摸手以定价格。价钱议定后写合同,双方各持一份,然后古里国的头目和商人同中国官员互相握手,牙侩就在众人手中击一掌,就算交易成了,事后不论贵贱,双方不得悔改。牙侩则宣布某月某日取货。
中国方面的商品交易结束了,接下来轮到古里方面卖物品。商人和市民们带着宝石、珍珠、珊瑚等前来议价,仍然按摸手所定价格,多少珍珠换多少丝绸,多少珊瑚换多少瓷器,等等,有条不紊。古里国人重视信用,双方买卖公平友好,从未发生争吵。
古里国人计算方法十分独特、他们不会用算盘,而是以两手两脚的二十个指头计数。只见他们掰着两手指两脚趾,算得十分准确快捷,毫厘不差,令中国官兵惊叹不已!
古里国生产一种叫“撦黎布”的优质棉布,在西洋各国甚为珍贵,郑和船队用金、银、铜钱等采买棉布、胡椒等,双方各取所需。
古里国人民朴实淳厚,行者让路,路不拾遗,法无刑杖。人们都信奉佛教,尊敬牛和象,养牛只准喝奶,不准杀牛吃肉,私自杀牛者要被处罪。郑和了解到这些情况,命令部下言行谨慎,不可违犯当地风俗。
结束了对古里的访问,郑和带着古里国王用五十两赤金抽丝编织的、镶有各种宝石的宝带,准备起航回国。为了纪念第一次远航的圆满成功,郑和一行在古里树碑留念,碑曰:
“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这个碑是郑和在海外所建的最早的石碑之一,标志着中古两国友谊的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