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 肝癌篇
第五章 肝癌篇
如何预防肝癌" class="reference-link">如何预防肝癌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卫生部肝胆肠研究中心 教授 主任医师 罗学宏
导 读:
肝癌死亡率高是因为肝脏是个“沉默”的器官。患了肝癌的人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而待到有了症状被确诊为肝癌时已到了该病的中、晚期。肝癌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发生呈多阶段性。因此,预防肝癌就要针对可导致肝癌的生物、化学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遏制其发生与发展。
何勇,年仅36岁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因患“晚期弥漫性肝癌”于8月5日与世长辞。人们正在惋惜之中,又传来新的噩耗:著名影视演员傅彪又被肝癌夺去了年仅42岁的生命。人们不禁要问:生命为何如此脆弱?肝癌为何如此凶险?怎样才能防止肝癌的发生?
肝癌死亡率高是因为肝脏是个“沉默”的器官。患了肝癌的人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而待到有了症状被确诊为肝癌时已到了该病的中、晚期。从临床上看,90%的原发性肝癌是由肝硬化发展而来的。这些病人即使在早期被发现患了肝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难以耐受手术治疗带来的伤痛。有些患者的肝功能较好,尚未出现黄疸和腹水的症状,这时还能耐受肝癌根治术或肝移植手术,但其术后5年的复发率也高达60%以上。尽管如此,肝癌也并非是不治之症。近年来,我国的肝病专家就提出了“肝癌的预防胜于治疗”的新概念。那么,如何预防肝癌的发生呢?
研究认为,肝癌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熟悉导致肝癌的高危因素,是遏制肝癌发生的前提
1.病毒性肝炎的慢性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的慢性感染易诱发肝癌的发生。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是诱发肝癌的主要因素,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比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发生肝癌的危险高约200倍。世界卫生组织在1987年曾指出,40%以上的未成年乙肝病毒持续感染者,成年后会因乙肝导致的肝硬化或肝癌而死亡。
2.黄曲霉毒素B1的感染(AFB1):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提示:肝癌高发区是粮食易受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东南沿海温湿地带,尤其是经常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和花生油的人群。美国学者也发现,黄曲霉毒素B1是目前所知的强致癌物质。
3.饮用被有机化合物、藻类毒素污染的水:肝癌高发区的调查表明,饮用污染严重的沟、塘水者,肝癌死亡率高于饮用井水者,其中饮用深井水的人群肝癌的死亡率最低。另外,在我国很多地区的水中都含有微囊藻毒素,而微囊藻毒素也有明显促进肝癌发生的作用。
4.微量元素:目前在微量元素与肝癌关系的研究中发现,肝癌死亡率与生活环境中硒的含量成反比,也与患者的血硒水平成反比。动物试验表明,硒能阻断黄曲霉毒素诱发大鼠和鸭子发生肝癌。
5.遗传:在对肝癌高发区的研究中发现,肝癌有显著的家族聚集性,尤其是在有血缘关系的近亲中和共同生活的家族成员中肝癌的遗传率高。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肝癌是具有主基因效应的多基因遗传病。
二、针对可导致肝癌的高危因素进行预防
肝癌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发生呈多阶段性。因此,预防肝癌就要针对可导致肝癌的生物、化学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遏制其发生与发展。目前,预防肝癌的主要措施有:
1.接种乙肝疫苗: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肝癌预防会议上指出,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的相关性高达80%,乙肝病毒仅次于烟草,是人类已知的第2种致癌因素。因此,乙肝疫苗被看成是第一个抗肝癌的疫苗。所以,乙肝疫苗的接种是预防肝癌的重要措施。
2.控制丙型肝炎:在我国乙肝表面抗原为阴性的肝癌病人中,有28.5%的患者抗丙肝病毒为阳性,这说明丙型肝炎病毒也是重要的致癌因素。从目前的临床患者中发现,80%~90%的丙型肝炎是经血液及血液制品传播的。因此,严格控制输血源,尽量减少输血或应用血液制品是减少丙型肝炎、控制肝癌发生的有效措施。
3.禁食霉变食品:已知黄曲霉毒素是超剧毒物质,其致癌作用比二甲基亚硝胺高75倍,是3,4-苯并芘的4000倍。它可诱使所有的动物发生肝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黄曲霉毒素B1列为人类致癌物。黄曲霉毒素B1也是肝癌发生的启动因素之一。因此,要拒食霉变或疑有霉变的食品,尤其是霉变的玉米和花生。
4.适当补硒:低硒人群可适当多吃含硒酵母、硒多糖、富硒盐等食物来补充硒元素,提高人体内硒的含量,进而有效地预防肝癌的发生。
5.其他:防止水源污染、讲究卫生、改善营养、坚持劳逸结合、增强免疫功能、杜绝滥用药物和摒弃不良习惯等,也能有效地防止肝癌的发生。
6.提高对肝癌的认识:凡患有乙肝或丙肝的患者,应及时地进行彻底的治疗,以防止肝硬化的发生。部分肝炎治愈者及有肝癌家族史者,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肝脏的全面检查,包括甲胎蛋白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癌变。大量研究表明,直径小于3cm的肝癌手术的成功率达90%,术后五年的生存率可达85%以上,甚至有个别病人可长期存活。
在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肝癌" class="reference-link">在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肝癌
河北省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 刘涓
导 读:
在我国,肝癌的发病率位居所有癌症的第二位。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约为26万人,我国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约为10万人。由于肝癌的恶性程度高,患者的病情进展快,治疗的难度也较大,所以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癌中之王”。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预防肝癌的发生呢?
1.要预防肝炎:及时规范地注射肝炎疫苗是预防肝炎的有效途径。不仅刚生下来的小孩要及时注射乙肝疫苗,而且没有得过乙肝的成年人也应该按程序注射乙肝疫苗,以避免感染乙肝病毒。
2.要远离致癌物:不能吃发霉、焦煳的食物,因为这两类食物中分别含有的黄曲霉素和苯并芘均是较强的致癌物。
3.要严格戒酒:酒进入人体后需经过肝脏这个“化工厂”来解毒。在这一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对人体的毒性极大,可导致肝细胞受损和肝细胞内的脂肪沉积,并可使肝细胞出现炎症坏死,使肝组织发生纤维化增生,从而可导致肝硬化。
4.要定期进行体检:患有慢性乙肝或丙肝的患者患肝癌的概率要比正常人高10~30倍。因此,肝病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一旦发现病情有了变化,就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以防止其病情向肝癌的方向发展。
5.要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肝癌的发生与人体的免疫力低下有关。也就是说,当人的免疫力下降时就容易发生癌变。因此,人们在平时应积极地锻炼身体,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乐观的情绪,这样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防止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
怎样发现和诊断早期肝癌" class="reference-link">怎样发现和诊断早期肝癌
河南中医学院 教授 段振离
导 读:
肝癌是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如何早期发现和诊断肝癌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一般以做甲胎蛋白(AFP)检查、做B型超声波检查、做CT检查、检测α-L-岩藻糖苷酶、做肝血管造影检查、做其他检查为主要方法。
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地区,据卫生部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已上升到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城市,肝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在农村,则仅次于胃癌。我国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肝癌,占全球肝癌死亡总人数的42%。我国肝癌分布的特点是沿海地区高于内地,东南和东北地区高于华北和西部地区。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肝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但以40~49岁的人最为多见。研究证实,导致肝癌的危险因素主要有:①病毒感染:有资料表明,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是导致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以乙肝病毒感染为多见,西方国家则以丙肝病毒感染为多见。②肝硬化:据报道,在我国,肝硬化患者合并肝癌的概率为9.9%~16.6%,欧美则为10%,而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的概率为53.8%~85%,这说明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③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超标: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和黄曲霉毒素G2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致癌作用最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粮油和其他食品受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的发病率较高。④其他因素:如大量饮酒、饮水被污染、农药污染、微量元素硒缺乏等,也可能是导致肝癌的危险因素。
那么,怎样发现和诊断早期肝癌呢?
1.做甲胎蛋白(AFP)检查:甲胎蛋白是人体在胚胎时期血液中含有的一种特殊蛋白,由胚胎期肝细胞、卵黄囊、胸腺及胃肠道合成。其浓度从妊娠开始逐渐上升,在妊娠2~15周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新生儿出生一周后消失。人一旦患了肝癌,其体内就会重新出现甲胎蛋白,且浓度高于正常人的数十倍至数万倍。通过检查AFP来诊断原发性肝癌,其准确率高达60%~70%。
2.做B型超声波检查:由于在肝癌病人中尚有约30%的人查不到AFP,需通过做B型超声波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据统计,若通过甲胎蛋白检查与B型超声波检查这两种检测手段可以使98%的早期肝癌患者明确诊断。
3.做CT检查:做CT检查对肝癌的诊断有更大的优越性,它可以明确肿瘤的位置、数目、大小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别是对明确肿瘤的性质很有价值。
4.检测α-L-岩藻糖苷酶: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种新的检测项目——α-L-岩藻糖苷酶(AFU)的检测在临床上开始应用。这种酶广泛地分布于人体的各个器官中,但肝癌患者体内的AFU含量会上升。临床经验表明,AFU的增高与肿瘤的大小无关,但只要患者体内有肝癌细胞在生长,即可出现AFU含量增高的现象。
5.做肝血管造影检查:随着血管造影技术的出现,特别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出现,临床上已普遍将其应用于肝癌的诊断。做肝血管造影检查既可以确定肝脏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分布范围,又能了解肿瘤上血管的多少,从而可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此项检查尤其对小肝癌的定位诊断意义重大,准确率可达90%以上。另外,临床上还可以通过此项技术对肿瘤部位进行栓塞、灌注等治疗。
6.做其他检查:如磁共振、放射性核素显像、肝脏细针穿刺活检以及各种实验室检查等。相关患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肝癌检查手段,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哪些疾病容易被误诊为肝癌" class="reference-link">哪些疾病容易被误诊为肝癌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感染疾病科 副主任医师 马安林
导 读:
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占第五位,由于其恶性程度高,患者的生存时期短,因而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目前,在临床上虽然比较重视对肝炎、肝硬化等肝病患者的定期监测,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些患肝内良性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的现象也不乏其例。其中以肝硬化结节、肝血管瘤、非均匀性脂肪肝、肝肉芽肿、肝脓肿、肝内钙化灶、药物性肝损伤为主要误诊病例。
有的患者因误诊被错误地实施了介入治疗、化疗、肝切除手术、肝移植等。这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同时也使其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那么,在临床上有哪些疾病容易被误诊为肝癌呢?
1.肝硬化结节:肝硬化结节是最容易被误诊为肝癌的病变之一。由于大多数原发性肝癌都是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而肝硬化较重的患者,其肝实质会出现大量的增生结节。而这种结节与早期肝癌在影像学上是较难区分的,同时这两种病的患者又都可伴有甲胎蛋白的升高。从组织学上看,肝硬化结节可分为一般增生性结节、不典型增生性结节和未分化结节,其中只有未分化结节从病理学上看是属于癌前病变。然而,未分化结节的肝硬化若发展到肝癌则需要数月至数年不等的时间。
2.肝血管瘤:肝血管瘤和肝癌都是血管较为丰富的占位性病变,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CT增强扫描检查,两者都会显示丰富的血流信号。因此二者容易混淆。但肝血管瘤一般生长缓慢,病程较长。该病患者过去一般没有慢性肝病病史,也没有乏力、纳差、腹胀等症状,更不会出现肝掌、蜘蛛痣、黄疸、双下肢水肿等体征。
3.非均匀性脂肪肝:脂肪肝患者的肝脏大多在超声影像下会显示前强后衰的亮肝现象。而部分该病患者的肝实质内则可呈现不均质的脂肪堆积现象,在CT扫描影像中其值较低,有时难以与肝癌区分开。但这种脂肪肝(非均匀性脂肪肝)患者在临床上不会有肝癌患者的全身表现,如腹胀、腹泻、右侧肝区不适、消瘦等,也不会伴有甲胎蛋白(AF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等现象。
4.肝肉芽肿:一些女性患者由于口服避孕药,或受到寄生虫感染,或自身免疫功能发生紊乱等原因,其肝脏会出现一个孤立、光滑、完整的结节。这种结节在影像学上有时难以与肝癌相区别。
5.肝脓肿:肝脓肿是机体某一部位受到感染后,通过血源性播散在肝脏上发生的病变,患者有乏力、纳差、低热、消瘦、肝区不适等临床表现。肝脓肿在超声影像下显示为低回声光点,在发病初期或脓肿较小的情况下是难以与肝癌相区别的。
6.肝内钙化灶:有些人在受到结核杆菌、寄生虫或特异性微生物的感染后,虽经治疗可以痊愈,但痊愈后在其肝脏上会形成钙化灶。这种钙化灶在超声影像下可显示强回声光点,容易与肝癌相混淆。
7.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一部分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在做超声检查时,其肝脏可出现团块状的不均匀回声,同时还伴有肝功各项生化酶的升高和AFP的显著上升,所以容易与肝癌相混淆。
此外,还有一些容易与肝癌相混淆的疾病,如肝脏错沟瘤、肝细胞结节性病变、肝腺瘤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需要强调的是,为了避免在临床上出现误诊和误治的情况,医生在对患有上述疾病的患者做诊断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1.应详细问诊:在问诊时,应着重向患者了解以下几点:①是否有乏力、纳差、肝区不适、低热、消瘦、体重下降等临床表现;②是否有慢性乙肝或丙肝病史;是否进食过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是否有长期的酗酒史,是否有肝癌家族史。③注意询问影像学检查的动态情况(因为在一定时期内肝血管瘤、肝内钙化灶、肝硬化结节等病变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不会有显著差异)。
2.应仔细查体:有些肝癌是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这部分肝癌患者可能会有巩膜轻度黄染、肝掌、蜘蛛痣的阳性体征。中晚期肝癌患者可出现肿大的淋巴结,在其肋下和剑突下可扪及肿大的肝脏,在部分患者的腹部可叩及移动性浊音,并伴有双下肢轻度水肿。而良性病变患者则缺乏以上体征。
3.应重视影像学检查:做超声和CT扫描检查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做B超和CT的增强扫描检查对诊断肝癌更有价值由于肝癌组织的血管比较丰富,该病灶在B超或CT的增强扫描下会出现动脉期增强、静脉期消失的现象,从而形成较强的对比。若仍难以确诊,还可以对患者进行定期追踪、复查,直至明确诊断。
4.必要时可做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虽然通过肝脏穿刺取肝组织做病理学检查一直被认为是诊断肝癌的金标准,但仍有许多患者对这种检查手段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需要说明的是,在CT或B超引导下进行的肝穿刺是比较安全的,而且有些患者只有通过做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才能明确是否患了肝癌。
甲胎蛋白升高就是患有肝癌吗" class="reference-link">甲胎蛋白升高就是患有肝癌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主任技师 金慰鄂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慢性肝病患者,半年前经检查发现我的甲胎蛋白有些升高,虽近期这一指标又恢复了正常,但我还是有些担忧。听说甲胎蛋白升高就是患有肝癌,请问,这种说法对吗?
湖南 余 伟
余伟读者:
通常,正常成人血清中甲胎蛋白(AFP)的含量均小于25毫微克/毫升。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患者血清中AFP的含量可为正常人的数十倍以上。故AFP明显升高对肝癌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但也有25%的非癌性肝病患者的AFP也会出现“一过性”升高的现象。为此,应每隔2~4周进行一次AFP的检测,以便作出明确的诊断。
在临床上,肝癌与活动性肝病的鉴别主要是依靠对患者AFP的动态检测结果。绝大多数肝病患者在AFP升高2个月左右后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而肝癌患者的AFP则呈持续升高的趋势。为慎重起见,肝病患者在AFP降至正常后,仍需定期进行复查,以便能及早发现肝癌,或进一步排除肝癌。
此外,由于先天性神经管缺损、胃肠道畸形、畸胎瘤、先天性肾病等疾病都可导致孕妇血清中的AFP升高,故目前已将孕妇血清中AFP的检测列入产前常规检查的项目。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任何检测手段都会有一定的误差,在癌症患者中也有10%左右的人经检测其AFP没有明显的升高,故绝不能笼统地将AFP升高的人都归为肝癌患者的范畴。
原发性肝癌通常是如何转移的" class="reference-link">原发性肝癌通常是如何转移的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教授 罗学宏
导 读:
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肝癌细胞生长活跃,极易侵袭其周围的包膜和血管,从而可导致病变的局部扩散和向远处转移。主要方向为肺部、骨骼、颅内、淋巴结、腹腔、膈、胸腔。
近几个月来,刚过不惑之年的郭老师一直感到腰痛。开始他以为是自己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便到医院的骨科进行治疗。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他的腰痛症状丝毫没有减轻。后来医生为他做了CT检查,发现他的第1腰椎呈溶骨性破坏,而且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的表现。为了弄清该患者发生骨质破坏的原因,医生又为他做了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CT)检查,结果显示:该患者的肝左内叶上有肿瘤,肝左外叶上有子灶形成,其门静脉左支及主干上有瘤栓形成;其第1腰椎的椎体左侧及右髂骨近髋关节处有骨转移瘤;其腹膜后淋巴结上有转移瘤;其右中肺外侧段有结节。最后该患者被确诊患有原发性肝癌,并有广泛转移。
那么,原发性肝癌通常会向何处发生转移呢?
向肺部转移:原发性肝癌向肺部转移的概率最大,发生该种转移的肝癌患者约占发生远处转移肝癌患者的90%。由于肝血管内的小癌栓进入血液循环后容易在肺内滞留,形成肺内癌转移结节,从而会使患者出现干咳、胸痛、咯血痰或咯血等症状。
向骨骼转移: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概率也较大,约占发生远处转移的肝癌患者的3%~11.2%。肝癌发生骨转移时常侵袭的部位有脊椎骨、髂骨、髋骨、肋骨,有时也可侵袭胸骨、锁骨和颅骨,其中以胸椎和腰椎受累最为多见。病变部位疼痛(或呈放射痛)、按之即痛是骨转移癌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当胸椎或腰椎骨受累时,患者还可出现四肢麻木的症状,而且还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向颅内转移:肝癌可通过血液循环转移至脑,从而使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及四肢活动不灵活等神经定位症状和体征。
向淋巴结转移:约有30%的肝癌患者会发生淋巴转移,其中大多数该症患者会首先发生肝门淋巴结转移,少数该症患者可发生胰、脾、主动脉旁淋巴结以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向腹腔、膈、胸腔等处发生种植转移:从肝脏表面脱落的癌细胞可种植于腹膜、膈、胸腔等处,从而可使患者出现血性腹水或胸水。若癌细胞种植于盆腔内,则会在患者的卵巢上形成较大的肿块。
鉴于肝癌患者也容易发生骨转移,其症状多似腰椎发生病变,故常被贻误诊治。正如本文前面列举的郭老师那样。那么,从郭老师这一病例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呢?
1.凡有顽固性、进行性的腰腿痛,并有神经压迫症状,尤其是在夜间或休息时出现腰腿疼痛,用一般的止痛药不能缓解,采取牵引、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反而使病情加重者,应考虑其有患原发性肝癌、肺癌或前列腺癌等癌症并发生了骨转移的可能。
2.若出现骨骼疼痛的患者以前患过肝炎(乙肝或丙肝)、肝硬化,应考虑到其有患肝癌并发生了骨转移的可能。
3.若同时发现患者的肝、肺及多处骨骼发生了癌变,但又难以确定何处是原发病灶时,应尽早为患者做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检查,以明确原发病灶的具体部位。
4.一旦患者被确诊为患有原发性肝癌并发生了多脏器转移时,应视其为肝癌的晚期。虽然晚期肝癌患者的预后不良,但仍提倡对其原发病灶进行手术治疗,或进行介入治疗,或进行局部放疗、射频消融等治疗,切忌盲目地为患者进行腰椎牵引、按摩或滥用中药等进行治疗,以免使其病情加重,甚至使其发生病理性骨折或截瘫。
哪些方剂可缓解肝癌的疼痛" class="reference-link">哪些方剂可缓解肝癌的疼痛
山东 副主任医师 恒芳
导 读:
经验证明,中药外用或内服对已出现疼痛的肝癌病人不仅有明显的止痛作用,而且疗效持久、和缓,且副作用小。常用的止痛中药有元胡、细辛、米壳、白屈菜等,以及易溶于酒精的乳香、没药、血竭、红花、姜黄、冰片等。
在临床上,几乎所有的中、晚期肝癌病人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有90%以上的肝癌患者都因为有肝区不适或疼痛的症状来医院就诊。肝区疼痛可表现为间歇或持续性刺痛、胀痛或钝痛,严重时疼痛可放射到背部及右肩部。研究认为,中医治疗疼痛的机理主要在于:一是某些中药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可维持人体的平衡,从而缓解疼痛;二是中医有“不通则痛”之说。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之药能起到“通则不痛”的功效。对肝癌疼痛患者来说,应早服中药,以防痛于未然,不能等到使用吗啡、杜冷丁等止痛药无效时再求助于中药。
下面就介绍几则可缓解肝癌患者疼痛的验方:
鼠妇内服方:鼠妇又名鼠姑、湿生虫。《本草纲目》中认为,鼠妇甘、平,无毒,可治疗牙痛、闭经、血瘕诸痛。用法:可将干燥鼠妇研成细末,每次用温开水冲服3克,每日服3次。或取干燥鼠妇60克,加水适量煎煮两次,共取汁240毫升。每次服60毫升,每日服4次。服药期间患者应忌吃酸辣食物。
鳖胆止痛方:将活鳖(雌雄均可)洗净,投入沙锅或铝锅中,加入沸水煎煮5~10分钟,再将鳖剖开,取出胆囊,挤出胆汁,每日一次空腹服下。若鳖在250克以上,可将胆汁分成两份供两日服用。
蟾蒜外敷方:取活蟾蜍3只剥取蟾皮,再取蒜头1枚,将蒜捣碎后涂于蟾蜍皮上,将蟾蜍皮外敷痛处。此方适用于肝癌剧痛而用杜冷丁无效者。
阿雄膏外敷:取阿魏、皮硝各60克,雄黄、马钱子各30克,麝香3克,葱白适量。先将前4味药研成细末,与葱白一起捣如泥状。然后将麝香涂于肝区疼痛明显处,再敷上药泥,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每周换药一次。
雄黄散外敷:取雄黄、明矾、青黛、皮硝、乳香、没药各60克,血竭30克,冰片10克,醋和猪胆汁各适量。将前8味药共研细末,分成7包,每次取一包,用等量的醋和猪胆汁调成糊状后外敷,每日敷8小时,药糊干结时可用醋和猪胆汁调湿。此方对晚期肝癌剧痛者尤其适用。
穴位敷贴法:取山柰、乳香、没药、大黄、姜黄、栀子、白芷、黄芩各20克,小茴香、公丁香、赤芍、木香、黄柏各15克,蓖麻仁20粒,鸡蛋清或蜂蜜适量。将前14味药共研细末,与鸡蛋清或蜂蜜混合后调成糊状,外敷于期门穴(位于乳头下方的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上。痛剧者每6小时换药一次,痛轻者每12小时换药一次。
穴位封闭法:让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取双侧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1寸处),局部常规消毒后,用5毫升注射器接7号针头,抽取维生素K3注射液8毫克、654-2注射液10毫克,然后直刺进针,待患者有酸、麻、胀感时,再快速将药液分别注入两侧的足三里穴内。每日注射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若继续治疗,应间隔两天。此法对各种晚期癌症所引起的腹痛均有良好的疗效。
此外,把中药与西药中的止痛药配合起来使用,既可增强疗效,又可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例如,在患者含服镇痛药盐酸二氢埃托啡时若将芍药甘草汤加米壳水煎服,可对肝癌和腹部其他癌症的疼痛有较好的疗效。而常用杜冷丁止痛的肝癌剧痛者,若将蟾酥、元胡、穿山甲、青皮共煎浓汁外擦痛处,可增强止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