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我信我能我要
——让孩子做个自信的人
最近,一位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专家对学龄前的孩子们做一项调查,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优缺点。结果,孩子们的认真发言,让这位专家的心情十分沉重:孩子们多数仅说缺点,而优点是零。他们的优点到哪里去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自信心又到哪里去了?
自信,是孩子进步的强大内驱力。孩子学业的暂时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垮塌和自信心的丧失。当孩子认为自己一无所用时,就会走向自暴自弃,那便是教育的失败。只要孩子保持着自信,就是希望,就有进步的立足点。
“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肯尼迪·林顿)因此,我们要像爱护襁褓中的婴儿一样爱护孩子的自信心,并加倍地培育,当他们自信的翅膀长满了丰满的羽毛时再让他们经历风雨,那时他们将是搏击长空的雄鹰。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条白斑狗鱼放进一个大养鱼池内,白斑狗鱼是一种大型的凶猛鱼类,专以小鱼为食,而且它最喜欢吃的就是鲦鱼。
这条狗鱼在养鱼池内随心所欲地捕食,一眨眼的功夫,一条鲦鱼就会不见了。在向我们展示了狗鱼如何捕食后,这位心理学家在池子里又放入了一个透明的玻璃圆筒,这一次,他把鲦鱼放进了这个圆筒里面。
现在每当狗鱼试图捕食的时候,痛苦的事情发生了。它看不见那个玻璃圆筒,因为它不知道当中隔了这么个东西,所以每当它想要捕食鲦鱼的时候,“砰”的一声,它的鼻子重重地撞在圆筒上。不过狗鱼一甩头,就像拳击运动员在下巴上重重一击那样,它又再试,又是“砰”的一声,它的鼻子又是重重地撞在圆筒上。它不断地尝试,砰!砰!砰!砰!如果你的鼻子挨过打,就会知道那会有多疼,显然狗鱼也一样感觉到这个痛苦。过了一会,它不再尝试了。它得到了教训,它吃不到鲦鱼了。不管猎物有多诱人,无论自己有多饿,它就是吃不到它们,而且,想要捕食它们都会很痛苦。
当心理学家满意地看到狗鱼放弃了尝试,他就移走那个玻璃圆筒,把鲦鱼放了出来。鲦鱼显然很笨,它们游向狗鱼,与它面对面,差不多都游到它的嘴边了,但是狗鱼就是一动不动,一条都不去吃。它最喜欢的美食就在眼前,但它就是不愿意稍稍动一下去捕食它们,因为它知道这会很疼,并且这样想到:“我反正抓不到它,尝试又有什么用?”这条狗鱼宁可面对着美食挨饿,也不愿意摇摇尾巴去抓上一条来吃。
那条狗鱼最终被活活饿死,虽然它的身边到处都是食物,这一切都因为它不了解万物中最重要和基本的一条原则——“我不能”不是一个事实,只是一个观念。
很多人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在挣扎求生,他们在只存在于自己的想象中,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玻璃墙”上面撞得头破血流。
因此,当孩子遇到挫折后,家长要及时对孩子进行安慰和鼓励,帮助孩子“砸碎”他们心里的那堵“玻璃墙”。
现在,不少父母存在一个共同的苦恼,就是孩子缺乏自信心。常常是事情还没开始做,便先提出一大堆担心,或是尚未进行实践活动,就自以为不行而放弃尝试。
自信心是孩子成才与成功的前提条件,很难想象一个缺乏自信的人能够真正做成什么事情。一个缺乏自信、遇事就慌、充满自卑心理的孩子,即使脑子很聪明,反应很灵敏,但在学习中稍遇困难和挫折就会发生问题。孩子智力因素的优势往往会被其非智力因素的劣势所削弱,最终的结果也常常是不尽人意。
那么,什么是自信?
简单的说,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用一个公式来说,“自信=我能行”。有些人爱说:“看了才会相信。”我却说:“信了才会看见。”自信不是在你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在你还没有得到之前就相信自己一定能得到的一种信念。
其实,一件事能不能做好,并不取决于你的能力,而取决于你的信念。自信对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2001年5月20日,美国一位名叫乔治·赫伯特的推销员,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销给了小布什总统。布鲁金斯学会得知这一消息,把刻有“最伟大推销员”的一只金靴子赠予了他。这是自1975年以来,该学会的一名学员成功地把一台微型录音机卖给尼克松后,又一学员登上如此高的门槛。
布鲁金斯学会创建于1927年,以培养世界上最杰出的推销员著称于世。它有一个传统,在每期学员毕业时,设计一道最能体现推销员能力的实习题,让学生去完成。克林顿当政期间,他们出了这么一个题目:请把一条三角裤推销给现任总统。八年间,有无数个学员为此绞尽脑汁,可是,最后都无功而返。克林顿谢任后,布鲁金斯学会把题目换成:请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
鉴于前八年的失败与教训,许多学员知难而退,个别学员甚至认为,这道毕业实习题会和克林顿当政期间一样毫无结果,因为现在的总统什么都不缺少,再说即使缺少,也用不着他们亲自购买;再退一步说,即使他们亲自购买,也不一定正赶上你去推销的时候。
然而,乔治·赫伯特却做到了,并且没有花多少工夫。一位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州有一农场,里面长着许多树。于是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有一次,我有幸参观您的农场,发现里面长着许多矢菊树,有些已经死掉,木质已变得松软。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头,但是从您现在的体质来看,这种小斧头显然太轻,因此您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锋利的老斧头。现在我这儿正好有一把这样的斧头,它是我祖父留给我的,很适合砍伐枯树。假若您有兴趣的话,请按这封信所留的信箱,给予回复……最后他就给我汇来了15美元。
乔治·赫伯特成功后,布鲁金斯学会在表彰他的时候说,金靴子奖已空置了26年,26年间,布鲁金斯学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百万富翁,这只金靴子之所以没有授予他们,是因为我们一直想寻找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不因有人说某一目标不能实现而放弃,不因某件事情难以办到而失去自信。乔治·赫伯特的故事在世界各大网站公布之后,一些读者纷纷搜索布鲁金斯学会,他们发现在该学会的网页上贴着这么一句格言: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
有一个心理学家想自信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诱下,这10个人都成功地穿了过去。
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黄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小木桥上走过去的。
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趴在小木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再也不敢向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9盏灯,灯光把房内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何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
“这张安全网牢固吗?”这两个人异口同声地问。
这10个人为什么第一次都能够顺利地通过小木桥?不就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面临的险境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这10个人一样——无视自己面临的险境,不知道自己会失败,勇往直前,我想这个世界也许会有更多的成功者。
美国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博士,年轻时立志要做一名作家,要达到这个目的,他知道自己必须精于遣词造句,字典将是他的工具。但是由于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接受的教育并不完整,因此,那些“善意的朋友”就告诉他,说他的雄心壮志是“不可能”实现的,劝他不要异想天开。年轻的希尔并没有接受朋友的劝告,他用打零工挣来的钱买来了一本最好的、最完整的、最漂亮的字典,他所需要的字都在这本字典里了。他做了一件很奇特的事。他找到“不可能”这个词,用剪刀把它剪下来,然后丢掉,于是他便有了一本没有“不可能”的字典。以后他把整个事业建立在这个前提下,那就是对一个迫切想获得成功的人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最终,他成为美国商政两界的著名导师,被罗斯福总统誉为“百万富翁的铸造者”。他的著作《人人都能成功》成为世界畅销书。
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功者,他们之所以能够攀登事业的高峰,与其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进取心、百折不挠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难以动摇的自信心是分不开的。上述这些优秀品质不是生来俱有的,也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从小一点一滴培育出来的。栽培者除了学校、老师之外,父母也是其中之一。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那么,千万别忽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将有助于孩子成才。
怎样让孩子做个自信的人?
一、多用积极肯定的语言鼓励孩子、表扬孩子。
《知心姐姐》杂志社就中小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调查,有12个省市的681名中小学生接受了此次调查。在此次调查中,有474名中小学生觉得自己之所以会产生自卑,是缘于下面的一些因素:
(1)得不到家长的肯定和尊重。220人,占总人数的46.41%。
(2)成绩不好时,经常挨家长批评、打骂。160人,占总人数的33.75%。
(3)被同学嘲笑。72人,占总人数的15.19%。
(4)经常被老师批评。22人,占总人数的4.64%。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调查结果中看出,在别人给中小学负面的评价中,有80.16%来自家长。《知心姐姐》杂志创刊号上公布的调查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在一次“最烦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的调查中,2599名中小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有469人最烦爸爸妈妈说一些否定、贬低、侮辱自己的话,占接受调查人数的18.05%。
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的建立。因此,家长要尽量多用积极肯定的语言鼓励孩子、表扬孩子,避免使用消极的评语评价孩子,如“你是没有希望的人”,“我对你没信心”,“我早就知道你不行”等等;不要给孩子定过高的标准;明确表示对孩子有信心;指出并肯定孩子的每一次成功;当着孩子的面告诉你的朋友,你对孩子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无比的高兴;真诚地赞扬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学会赏识你的孩子。
二、家长对孩子要有信心,要成为孩子自信的力量源泉。
人的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人逻辑思维占优势,有的人形象思维占优势;有的人博闻强记,但不善于融会贯通,有的人虽然记忆力差,但能记住最重要的信息,并且精于思考;有的人智力过人,但意志薄弱,志趣低下;有的人是智力平平,但意志顽强,目标远大,百折不挠。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优势或潜在的优势。
许多父母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势,总喜欢拿孩子的短处或缺点去和别的孩子的长处和优点比,越比越失望,甚至对自己孩子失去信心,这是许多父母容易犯下的大错,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尊和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优势的确认,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确认自己的优势是人的“精神生长点”。称职的父母必须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把握孩子最重要的“精神生长点”。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
他又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是意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鼓励你的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你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
下面再给大家举一个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的事例。
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在这儿出生的孩子从小就逃学、打架、偷窍、甚至吸毒,长大后很少有人从事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他不仅考入了大学,而且成了州长。
在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对他提问:是什么把你推向州长宝座的?面对三百多名记者,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未提,只谈到了他上小学时的校长——皮尔·保罗。
1961年,皮尔·保罗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不与老师合作,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皮尔·保罗想了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可是没有一个是奏效的。后来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迷信,于是在他上课的时候就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手相。他用这个办法来鼓励学生。
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着实出乎他的预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
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五十一岁那年,他终于成了州长。
在就职演说中,罗尔斯说:“信念值多少钱?信念是不值钱的,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欺骗,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在这个世界上,信念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成功的人,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信念就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
三、成功是成功之母——帮助孩子获得成功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一件事,你做了许多次,每一次你都失败了,你能有信心吗?所以我认为取得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最好方法。你可以先给孩子编织一些小小的梦想,然后想办法帮助他去实现它,小的梦想实现得越多,孩子就越有信心。等到他的所有的小梦想都实现了,他的大梦想也就实现了,因为所有的伟大的梦想都可以分解为许许多多的小梦想。
另外,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切忌批评指责,而是要用具体措施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这也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一个好方法。
四、帮助孩子“截长补短”,进行自信“移植”
古诗云:“天生我材必有用。”事实上,人的才能是各种各样的,很少有“全才”,更多的是“专才”、“偏才”。有人善于学习,有人善于组织,有人善于文体,有人善于手艺。在学习上,有人擅长形象思维,有人擅长抽象思维;有人擅长计算,有人擅长语言。
西方谚语说:“上帝为你关上了一道门,必然为你打开一扇窗。”对于孩子,特别是普通中学学业有一定困难的孩子,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他们像重点中学高材生一样门门学科拔尖、总分领先。当今社会不只需要科学家和学者,还需要企业家、工人、农民、商人……我们何妨允许孩子集中精力和智慧在他感兴趣的某一领域优先发展,使之成为孩子的强项,然后把孩子在这一个领域里取得的成功经历“移植”到孩子需要自信心的新领域中来。
举一个例子来说,假如你孩子的数学成绩差,他对学好数学缺乏信心;而他的语文学得不错,尤其是作文写得好,文章经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你不妨把他作文获奖时的情景“移植”到数学课上,从而使它成为孩子自信的源泉。
五、每天激励孩子10分钟
80年代日本曾创办过一所“鼓气学校”,宗旨就是要千方百计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学校经常组织孩子寻找自我的“闪光点”,组织他们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甚至高呼口号“我能行!”“我是最优秀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家长不妨让孩子每天运用这种激励语言对自己进行自我暗示,自我肯定。你可以让孩子每天这样大声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棒!”、“我相信我能够成功,我一定要成功!”。谎言重复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只要孩子每天像念经一样不断重复,这种激励语言就会输入孩子的潜意识,使他从内心里具有自信。另外,我还想告诉你一句名言,这是法国心理疗法专家艾米尔·库埃的名言,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和美国,这句话被成千上万的人反复念叨,这句名言就是“每一天,在每一方面,我都越来越好!”
除此以外,每天给孩子讲一个激励故事或让孩子读一些心理励志书籍,这也是增强孩子自信心的好办法。关于这一点,我在第十一章《每天激励孩子10分钟——用故事来激励孩子》有详细论述。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我经常用来激励孩子建立自信的故事。
一天,几个白人小孩正在公园里玩,这时,一位卖氢气球的老人推着货车进了公园。白人小孩一窝蜂地跑了过去,每人买了一个,兴高采烈地追逐着放飞在天空中的色彩艳丽的氢气球。
在公园的一个角落里躺着一个黑人小孩,他羡慕地看着白人小孩在嬉笑,他不敢过去和他们一起玩,因为自卑。
白人小孩的身影消失后,他才怯生生地走到老人的货车旁,用略带恳求的语气问道:“您可以卖一个气球给我吗?”老人用慈祥的目光打量了一下他,温和地说:“当然可以。你要一个什么颜色的?”
小孩鼓起勇气回答说:“我要一个黑色的。”脸上写满沧桑的老人惊诧地看了看小孩,旋即给了他一个黑色的氢气球。
小孩开心地拿过气球,小手一松,黑气球在微风中冉冉升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形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
老人一边眯着眼睛看着气球上升,一边用手轻轻地拍了拍小孩的后脑勺,说:“记住,气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为客观存在的颜色、形状,而是气球内充满了氢气;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出身,关键是你的心中有没有自信。”
那个黑人小孩便是美国著名心理医生基恩博士。
家长有时间,不妨每天给孩子讲一两个名人奋斗的事例,以此来激励孩子;家长如果比较忙,不妨给孩子买一些好书,让孩子自己去读。切记一点:如果你想要做个合格的家长,你一定要多读些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乃至情趣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爱书读书,孩子也会爱书读书。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古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家庭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培养孩子读书高尚、读书明理、读书有用、读书有益的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所以,家长要学会用好书去熏陶孩子。
《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所说的“自强不息”就是一种自信,让我们从小就去培养孩子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让孩子做个自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