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榜单
标签
收录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古交农家书屋
本次搜索耗时
8.486
秒,为您找到
51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122
2024-11-19
《生命,如夏花之绚烂:奥斯特瓦尔德的故事》
最受欢迎的教师 最受欢迎的教师 最受欢迎的教师 最受欢迎的教师 1887年9月,奥斯特瓦尔德应聘赴莱比锡大学担任当时德国唯一的一个物理化学教授职位。以后的20年里,他在物理化学方面的工作硕果累累,成为该领域的重要领导人。他还是一位探索化学教育新途径的重要先驱,采用了一些新方法来培养未来的化学家,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
118
2024-11-19
《生命,如夏花之绚烂:奥斯特瓦尔德的故事》
聪明、顽皮的少年 聪明、顽皮的少年 聪明、顽皮的少年 聪明、顽皮的少年 1853年秋天,俄国拉脱维亚的首府里加,这个波罗的海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城内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不过,这样繁荣的日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人们都习以为常了。 但对于G·奥斯特瓦尔德一家来说,1853年9月2日,是一个令人高兴又难忘的日子,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这是家里的第...
115
2024-11-19
《生命,如夏花之绚烂:奥斯特瓦尔德的故事》
新思想的捍卫者和宣传者 新思想的捍卫者和宣传者 新思想的捍卫者和宣传者 新思想的捍卫者和宣传者 19世纪下半叶物理化学的历史,是莱比锡学派的创业史,也是化学及其边缘领域中心思想、新理论发展的历史。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种新思想先诞生于学者的研究中,但只有融进了教育、工业生产以及专门机械这样一个大体制中,才能得到发展和繁荣。19世纪80年代是物...
108
2024-11-19
《生命,如夏花之绚烂:奥斯特瓦尔德的故事》
物理化学的奠基者 物理化学的奠基者 物理化学的奠基者 物理化学的奠基者 早在18世纪中叶,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1711-1765)在其著作(纯正物理化学概论)中明确提出“物理化学”一词及其研究范围,物理化学是要根据物理学原理和实验来解释各种混合物受到化学作用后的变化,并拟定了一项研究计划,其中包括固体和液体的内聚现象、同类及不同类物体间...
96
2024-11-19
《生命,如夏花之绚烂:奥斯特瓦尔德的故事》
唯能论与乡间别墅 唯能论与乡间别墅 唯能论与乡间别墅 唯能论与乡间别墅 19世纪末,化学界接受了道尔顿的原子论,那时,这个原子论显然还只是一个没有多少实验依据却很有用的假说。当时,化学界有很多人怀疑原子和分子的物理真实性,其中就有奥斯特瓦尔德。他反对原子论是由于他强烈信奉一项以能量为基础的科学计划,他打算撰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名为《世界观》的...
84
2024-11-19
《生命,如夏花之绚烂:奥斯特瓦尔德的故事》
“物理化学三剑客” “物理化学三剑客” “物理化学三剑客” “物理化学三剑客” 奥斯特瓦尔德同范·霍夫、阿累尼乌斯一起,把物理化学确立为一个得到公认的、独立的学科,并成为这一领域重要的代表人物和组织者,被誉为“物理化学三剑客”。 他们三个人国籍不同、性格不同,而且各自发展了物理化学的不同部分,但他们的成就互为补充,共同缔造了一个庞大的物...
50
2024-11-19
《生命,如夏花之绚烂:奥斯特瓦尔德的故事》
初露锋芒的年轻人 初露锋芒的年轻人 初露锋芒的年轻人 初露锋芒的年轻人 1872年1月,18岁的奥斯特瓦尔德进入了多帕特大学(今塔尔图大学),在著名的化学家施密特(C.Schmidt,1822-1894)及其助手伦伯格(J.Lemberg,1842-1902)指导下学习化学,还跟随大物理学家·厄挺格(A.vonOettingen,1836...
颁奖前的争吵
50
2024-11-14
《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颁奖前的争吵 颁奖前的争吵 1901年,首届诺贝尔大奖评选开始了,瑞典人阿伦尼乌斯是诺贝尔物理奖的11个候选人之一,可惜最后落选了。1902年,阿伦尼乌斯又被提名了,这次参评的不再是物理奖,而是诺贝尔化学奖,但可惜他还是没有被选上。1903年,越来越多的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委员加入到推举阿伦尼乌斯的行列,这一次,他获奖可能性很大,但是,对于他应获得物理奖...
噙泪挥笔写春秋
40
2024-11-19
《走进化学的迷宫:门捷列夫的故事》
噙泪挥笔写春秋 噙泪挥笔写春秋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紧张而又繁忙的工作悄然把他带到暮年。 20世纪开始的几个年头里,门捷列夫常常生病,视力急剧衰退,双手颤抖不能写字……这位孜孜不倦的老化学家,终于觉察到自己已经走近了生命的尽头。于是,他开始撰写自传,清理自己的著作,不停地写日记,有时还在日记本中作一些札记。 “和我的名字相联系的只有四件事:周期律、...
32
2024-11-19
《生命,如夏花之绚烂:奥斯特瓦尔德的故事》
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 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 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 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 1835年,贝采里乌斯(J.J.Bezel ius,1779-1848)用术语“催化作用”来表示这样一种过程:通过某种特殊的力,较少量的某种物质能激起其他物质的亲和力,从而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但它自身不发生任何变化。19世纪,已有很多催化作用的例子见诸文献。 ...
1..
«
2
3
4
5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