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榜单
标签
收录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古交农家书屋
本次搜索耗时
2.633
秒,为您找到
60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104
2024-11-19
《过渡时代的奇人:徐寿的故事》
创建“格致书院”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徐寿在创办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之初,就希望同时开设学馆,培养专门的科技人才。可惜,翻译学馆的计划,只实现了译书这一半。广方言馆虽然搬进了制造局,但仍然以培养外语人才为主。后来制造局虽然也设立了学堂,但所聘用的外国教员都不懂汉语,无法利用译书进行教学。徐寿还希望他们的译书会逐渐为各省书院所采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迟迟没有...
100
2024-11-19
《过渡时代的奇人:徐寿的故事》
中国近代化学的开拓者 徐寿从小就喜爱“攻金之事”,读了《博物新编》,了解到西方有化学这门科学后,就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直到翻译馆开办之后,他才有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化学的机会。 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翻译几本英美出版的化学书。那时候,除了《博物新编》中的有一点介绍之外,专门的化学译本只有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P.Martin,1827—...
64
2024-11-19
《过渡时代的奇人:徐寿的故事》
薪尽火传 1884年9月24日,中国近代科技的先驱者徐寿病逝于上海“格致书院”寓舍,享年68岁。 关于徐寿得病和去世的情况,也同他的生平事迹一样,文献记载很少。徐寿之友、华蘅芳之父华翼纶在《哭徐雪村》中说:“君本称奇士,秋来病亦奇。古今鲜秘术,中外乏良医。”由此,我们得知徐寿是在1884年初秋得病,一病不起,只有1个月左右就去世了。徐寿的逝世,对于江南...
关心农业的化学家
62
2024-11-19
《独领风骚数十年:李比希的故事》
关心农业的化学家 1839年前后,李比希开始转向应用化学领域,其研究方向有了明显的变化。 1837年,李比希应邀出席英国科学促进会年度大会,作了有关有机化学现状的详细报告。他在英国亲眼目睹了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巨大影响,同时参观和考察了英国许多化工厂和农业技术,发现不论是在生产工艺过程中还是在农业技术中并没有很好地应用化学的理论成果。对形势发展有着敏锐...
60
2024-11-19
《过渡时代的奇人:徐寿的故事》
到上海访求西学 上海是鸦片战争失败之后对西方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上海开埠后不久,就有外国传教士来到上海,开始向中国人传教布道。墨海书馆就是伦敦布道会设在上海的印刷所,由该会英国传教士麦都恩(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于1843年创办,主要印刷圣经和布道单之类的传教品。麦都思根据他多年在南洋的中国沿海地区...
57
2024-11-19
《过渡时代的奇人:徐寿的故事》
小 引 我们伟大的祖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我们的先民曾经作出过伟大的贡献、造纸、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四大发明举世闻名,不但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明史的进程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然而,在16世纪以后,由于西方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曾是先进中国的科学技术逐渐同西方国家拉开了距离。17世纪中叶,即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由...
50
2024-11-19
《过渡时代的奇人:徐寿的故事》
以制器名闻乡里 无锡位于太湖之滨,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在清代,属江苏省常州府所辖县。这里手工业很发达,出产的工艺品远近闻名,惠山泥人为其中最著名者,行销各地。无锡的手工业和工艺品之所以兴旺,是因为那里有许多能工巧匠。他们心灵手巧,勤劳能干。这种乡风也影响了徐寿,他从小就爱好工艺制作,常常琢磨制作一些小玩意儿。所以成年以后,他便不以诗书经史之类的知识为满足,...
48
2024-11-19
《过渡时代的奇人:徐寿的故事》
制造中国第一艘轮船 徐寿等到达安庆之后,曾国藩很快就召见了他们,问他们能否制造轮船。徐寿答称:愿意一试,并建议先制造一台船用蒸汽机模型。曾国藩迅即批准。那时候,徐寿等连起码的制造机械和资料都没有,他敢于接受这个开创性的艰巨的任务,可见他对自己的技术才能抱有相当的自信。 他们首先找来有关的资料。除了合信的《博物新编》之外,在魏源《海国图志》一书第2版中有...
附:朱元璋年谱
34
2024-11-14
《明太祖朱元璋传》
附:朱元璋年谱 附:朱元璋年谱 元天历元年,也就是1328年,农历八月初八,朱元璋生于江苏省盱眙县灵迹乡红庙里,乳名重八。 天历二年,也就是1329年,李善长父亲李秀才和宫员外与怀远军联合,共建江淮义军,保两淮人民安全。而后,朱元璋启蒙之师——皇觉寺长老为他起名叫朱之璋。 至正四年,也就是1344年,因水灾、旱灾、荒灾和瘟疫,半月内,父母长兄相继死...
34
2024-11-19
《过渡时代的奇人:徐寿的故事》
考证乐律 徐寿终其一生都爱好乐律学的研究。他年轻时,以复制古乐器开始为人所知,晚年的时候又因为研究律管而赢得了西方科学界的赞誉。 自从到曾国藩幕下之后,徐寿忙于造船和译书,但是,他对于音乐的研究并没有忘情。因而在翻译馆开设不久,他就询问傅兰雅,欧洲有没有研究音乐的科学。当他得知有声学这门科学后,就立即叫徐建寅同傅兰雅抽空翻译英国著名物理学家丁铎尔(Jo...
1..
«
3
4
5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