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农家书屋 本次搜索耗时 1.806 秒,为您找到 69 个相关结果.
  • 慧眼识英才 第谷设计建造的汶岛天文台,规模庞大,装备精良,堪称当时世界一流水平,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 人们既想在这里瞭望苍穹、探索宇宙的奥秘,又想一睹这位通天知地的御用天文学家的风采。 这些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的确给第谷的工作带来不少麻烦,对于科学家来说,最珍贵的是时间。第谷不能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应酬上。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工作,第谷往往派他的助...
  • 历尽磨难的《鲁道夫星表》 第谷去世后,他的临终嘱托始终在开普勒的耳畔回响。然而,开普勒却无法立即动手编制星表,他遇到的阻力是多方面的。 皇帝聘用开普勒的主要目的是要他为皇帝及其左右的人占卜命运,推测未来。当时欧洲的政局十分不稳定,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国家,将来的事情,皇帝的心中也没有底数,不得不求助占卜,以安其心。 为了能使天文学的研究工作继续下去...
  • 中西结合的《崇祯历书》

    中西结合的《崇祯历书》 拓展阅读 中西结合的《崇祯历书》 《崇祯历书》是明代崇祯年间为改革历法而编的一部丛书。从公元1629年9月成立历局开始编撰,至公元1634年11月全书完成。 全书主编是徐光启,其后由李天经主持。参加编制的有日耳曼人汤若望、葡萄牙人罗雅谷、瑞士人邓玉函、意大利人龙华民等外国科学家。 《崇祯历书》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的古典天文学...
  • 构想新宇宙体系 在汶岛,第谷如鱼得水,大展才华,通过对彗星的观察,又大胆构想出一个新的宇宙体系。 超新星消失3年后的1577年11月13日,日落时分,第谷照例走出家门,来到观象台,不久,他发现天空中有一颗银光闪烁的大彗星,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第谷的注意,他持续观测它到次年1月26日,直至彗星已远去,肉眼无法辨识。 第谷的观测是细致入微的。 他逐日测量...
  • 孤独的《新天文学》 开普勒第一次向腾纳格尔索取第谷的观测资料时,受到他的百般刁难,编制星表工作进行不下去了,他就把精力转移到了研究火星上面。 他的目的是要测定某一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要知道,这在当时是一桩十分艰难的事。因为人不是站在太阳上,而是站在以一种当时还是未知的方式绕着太阳运动的地球上。 对行星,我们只能看到它某时刻是在什么方向上,而无法看到...
  • “南天的第谷”

    “南天的第谷” “南天的第谷” 南大西洋的圣赫勒那岛,以其美丽的风光欢迎远道而来的哈雷一行。这座小岛位于赤道以南的16度线上,距非洲西海岸1600多千米,是一座面积仅122平方千米的火山岛。它虽然地处热带,却因东南贸易风和南大西洋冷空气的影响而气候宜人。 圣赫勒那岛虽小,却举世闻名,因为它曾有过几段令人瞩目的历史。 早在1562年5月21日,葡萄牙...
  • 雪中送炭 1600年2月3日,开普勒经过艰难的跋涉终于到达了本纳基城堡观测台,和他久仰的天文学家第谷热烈地拥抱在一起。 第谷十分同情这位多灾多难的天文学新秀,也非常欣赏他缜密的思维和复杂的逻辑推理,他认定开普勒的聪明才智是出类拔萃的,他肯定会把当代天文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伯乐善识千里马。 第谷热情周到地接待了开普勒,为他安排最好的食宿条件和工作环...
  • 精通多门科学的徐光启

    精通多门科学的徐光启 精通多门科学的徐光启 徐光启是我国明末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他毕生致力于数学、水利等方面的研究,还将中西的科学融合在了一起,并且取得了突出成绩。 徐光启年少有志,读书刻苦,父亲看到他这样,心中十分高兴,因此抓紧一切时间对他进行引导,他要把自己的平生所学全部传授给儿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父亲的直接帮助下,进一步激发了徐光启刻苦读...
  • 峰回路转 第谷生存的年代,正是科学与迷信激烈较量的年代。 一方面,伟大的发明、发现和新科学风起云涌;另一方面,魔法师、炼金士和星占学家层出不穷。 第谷生当此世,他无法超越历史的局限,无法摆脱时代的影响。因此,他在漫游欧洲期间,既拓展了他在天文学方面的视野,又一度使他对星占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他日后成为第一流的天文学家的同时,也成了那个年代很有影...
  • 爱德蒙·哈雷

    爱德蒙·哈雷 爱德蒙·哈雷 ——发现彗星运动周期 埃德蒙多·哈雷(1656-1742)。英国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气象学家和物理学家,第二任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他把牛顿定律应用到彗星运动上,并正确预言了哈雷的彗星周期运动的事实,他还发现了天狼星、南河三和大角这三颗星的自行,以及月球长期加速现象。 彗星是一种特殊的星,它与其他星星的区别在于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