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农家书屋 本次搜索耗时 2.579 秒,为您找到 844 个相关结果.
  • 前 言

    65 2024-11-19 《爱上串珠耳环》
    前 言 串珠,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专门的钳具与配件,把各种珠饰通过手工的方式,串成耳环、手链、项链、戒指等精致的饰品。金属饰品名贵奢华,或许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换言之,用手工做的串珠饰品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手工爱好者只要拿起简单的工具,根据个人的喜好就能够串出风格独一无二的饰品来。 有时候,我们在大街上会看到有些人配带的饰品,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无论...
  • 前 言Foreword

    65 2024-11-14 《神秘岛》
    前 言Foreword 前 言Foreword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事实的确如此。书籍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把读者引入到最美好的世界当中,让读者认识各个时代的伟人、智者,体会他们洞察天地的远见卓识,学习他们扶危救困的崇高理想,感悟他们独特的哲思顿悟;书籍就像一艘扬帆远航的大船,带领读者从一个狭...
  • 染坊失火

    65 2024-11-14 《童年》
    染坊失火 染坊失火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外祖母都会做祷告。一天夜里,我躺在一张大床上,身上盖着好几层被子,静静地听着外祖母做祷告。她跪在地上,一只手按着胸口,另一只手不停地画着十字。 院子里很冷,月光透过结满霜花的窗户照在外祖母那张慈祥的面孔上。她的一双眼睛闪动着异样的神采,散发着铁铸般的光亮——这是她最美丽的时刻。她做完祷告,便缓缓起身,脱掉衣服,蹑...
  • 前 言

    65 2024-11-14 《海底两万里》
    前 言 前 言 Foreword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事实的确如此。书籍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把读者引入到最美好的世界当中,让读者认识各个时代的伟人、智者,体会他们洞察天地的远见卓识,学习他们扶危救困的崇高理想,感悟他们独特的哲思顿悟;书籍就像一艘扬帆远航的大船,带领读者从一个狭隘的地方,驶...
  • “零和游戏原理”的魅力

    65 2024-11-14 《趣味科学故事》
    “零和游戏原理”的魅力 “零和游戏原理”的魅力 “1908年7月9日,荷兰莱顿大学的昂纳斯教授已经液化了氦气……”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懊丧地写道。 这位英国物理学家是谁,为什么在别人液化了氦气之后他要懊丧? 19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很特别——因为大致相同的得奖理由,分别被两位英国物理学家兼化学家独享,这在诺贝尔奖历史上绝无仅有。这个得奖理由是...
  • 前言Foreword

    65 2024-11-14 《堂吉诃德》
    前言Foreword 前言Foreword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事实的确如此。书籍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把读者引入到最美好的世界当中,让读者认识各个时代的伟人、智者,体会他们洞察天地的远见卓识,学习他们扶危救困的崇高理想,感悟他们独特的哲思顿悟;书籍就像一艘扬帆远航的大船,带领读者从一个狭隘的...
  • 前言

    前言 前言  前言 前言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启迪作用,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
  • 前言

    64 2024-11-14 《开启心灵的锁》
    前言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思想时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在深刻阐述中国梦时曾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是的,党和政府给我们...
  •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富有的市民儿子维特,多才多艺,一个初春时节,为了摆脱生活的烦恼,离开了家庭和朋友,避居到城郊一个风景迷人的地方,想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恢复内心的平静。 郊外的自然景色的确使他获得极大的愉快,同时他还结识了当地许多人。他和他们一起聊天、跳舞,十分快乐。特别是那些天真纯洁的孩子们最使他高兴。因为这与他厌恶世俗丑恶的心理正好合拍...
  • 不满足《金色的奉献》

    不满足《金色的奉献》 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 路漫漫其修远兮。 这是袁隆平经常想的、说的一句话。1988年《半月谈》杂志,在“我们中国人”栏目,以《金色的奉献》为题,介绍了他的事迹。他认为这个题目很好,自己没有做好,没有做完。 转眼过去八年,他又留下一串闪光的脚印。继1981年他和他的同事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