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农家书屋 本次搜索耗时 5.668 秒,为您找到 90 个相关结果.
  • 打开地下热库 在李四光看来,打开地下热库,同开采煤和石油,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因为地热是可供人类利用的一种新能源。他经常告诉人们,“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有源源不绝的热源。”他曾经为毛泽东主席编写了7本科普读物,其中就专门写到地热问题,他写道: “从钻探和开采的经验看来,越到地下的深处,温度确实越来越高。……在亚洲大致40米上下增加1℃(我国大庆20米...
  • 辗转奔波 1944年春,侵华日军也处于崩溃的前夜,日军为了挽救失败的命运,就向重庆南进,做垂死挣扎。6月,日军从湘桂路直抵桂林,同时另一支侵略日军又从越南进入镇南关(今友谊关),包抄北上,形势非常紧张。这时在桂林的地质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还有七八人,李四光让大家立即撤走,先到贵阳避难。 6月27日,李四光一家和地质研究所同事,随着逃亡的人流,开始了奔波的苦...
  • 蜓科揭秘 从1921年到1926年,李四光在北京大学地质系,除教学以外,主要就是研究一种叫做“蜓科”的化石,经过数年的研究,于1927年出版了《中国北部之蜓科》一书,并于同年获得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的科学博士学位。他在蜓科化石的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 蜓科动物,最初出现于中石炭纪(距今约300百万年以前)之初,到二叠纪(距今29...
  • 创立地质力学 1926年,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开会。李四光在会上宣读了他的《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的论文。会议大厅里地质学家济济一堂,在北大教书的美国地质构造学权威维理士也聚精会神地聆听李四光的演讲。 《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可以说是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的第一篇萌芽文章。他以中国晚古生代(距今400百万—230百万年)以后,大陆上海水进退的情况,来论证...
  • 东渡日本 1904年的春天,由武昌高等小学堂保送,李四光踏上了去日本留学的征程,实现了他离家深造、将来报效祖国的愿望。 要出国留学了,李四光回到家乡向父母辞行。父母告诉他许多求学和做人的道理,他都一一记在心里。告别了家乡父老,随后立即赶到上海同其他18位伙伴会合。为了节省旅费,他们19人乘坐的是货轮,住的是统舱。 当轮船驶出吴淞口,进入东海时,李四光...
  • 鞠躬尽瘁 1965年2月19日,北京医院在对李四光作常规身体检查时,意外地发现,他的左下腹有一搏动性肿块。北京医院为进一步确诊,邀请了20世纪30年代在重庆就给李四光治病的张孝骞大夫,这也是他一生最尊重的大夫,还有北京其他几位著名大夫会诊,结果确定为左髂骨总动脉瘤。 李四光坚决不同意动手术,他说:“我不愿意动这样的手术。即使手术成功了,我可以多活几年,...
  • 预报地震 1966年3月8日早上5点钟,天刚蒙蒙亮,人们还在睡梦之中,河北省邢台地区,一次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发生了。顿时地动山摇,房倒屋塌,道路、桥梁、堤坝以及农田建设,都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 当天下午,周恩来总理召开了救灾工作会议,李四光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周总理向大家提出,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也给我们带来深刻的...
  • 在英国留学 1913年,李四光和同行的其他3位同学坐轮船到达英国伦敦。李四光首先找到一位英国老太太补习了一年英语。第二年,他和好友丁西林考上了伯明翰大学预科,补习数、理、化。由于李四光在日本留学时,只重点学习物理、英语,因而数学基础比较差,所以他决心加强数学的学习。他的同学丁西林看李四光演算题比较困难,出于一片好心,把自己演算的结果给他参考,可是每次都被...
  • 委以重任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布成立中国科学院,任命郭沫若为院长,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桢为副院长,后来又补充任命吴有训为副院长。中国科学院成立后的第一件工作,是接收和调整旧有的科学研究机构。 李四光回到北京不久,就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同时还参加了高教会议、中国科学院常务扩大会议。高教会议期间,毛泽东主...
  • 李四光的成才故事

    李四光的成才故事 李四光的成才故事 李四光(1889-1971),湖北省黄冈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 在20世纪初,一些外国专家曾提出了“中国贫油论”的观点,宣称中国没有石油。1952年的一天,毛泽东主席接见了李四光。他问道中国是否真的贫油这一问题。李四光望着毛主席那急切的目光,肯定地说:“从中国的地质情况看,我们的地下不是贫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