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农家书屋 本次搜索耗时 1.125 秒,为您找到 11365 个相关结果.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0世纪60年代,一位老人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解决了水稻产量低,人口多吃饭难的问题,他所培育的新品种被称作杂交水稻,这位谦和严谨的老人也因此而被世人所记住,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祖居江西省德安县城南郊,世代务农,其父袁兴烈读书求学,任过小学校长,后又谋生在外,并投身...
  • 容闳

    容闳 容闳 容闳1828年生于广东的南屏镇。那里离澳门不远,是中国最早受到西方传教士文化影响的地区之一。容闳六岁时,就曾跟随一个传教士的夫人读书,后因学校停办、父亡家贫而辍学。12岁时,他到了澳门,进入当地的玛礼逊教会学校(Morrison School)学习。玛礼逊学校是为纪念传教土玛礼逊博士而于1839年11月1日在澳门创建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
  • 徐特立

    徐特立 徐特立 徐特立,1877年出生,原名懋恂,字师陶,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4年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1927年5月,在...
  • 李世民教子尊师

    李世民教子尊师 李世民教子尊师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国家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他曾经对臣下说过:“一个具有中等智力的人将来怎么发展,主要由教育来决定。”他还列举周成王和秦二世正反两个例子来说明“人的善恶由近习”的道理。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的老师都是那些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
  • 颜真卿拜张旭为师

    颜真卿拜张旭为师 颜真卿拜张旭为师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颜体”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字体。它刚劲、端庄、流畅。这种字体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经长期摸索而创造和形成的。 颜真卿少年时家境贫寒,买不起纸笔,但他勤奋好学,常用黄土在墙上练习写字。 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学习。 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善写各种字体造诣很深...
  • 李相不耻下问

    李相不耻下问 李相不耻下问 李相,唐代的大将。曾担任大居守(高级武官)。他博览群书,认真细读,勤学好问,学识日进,受到当朝和后世人们的赞扬。 李相最喜欢读《春秋》,无论公务怎样繁忙,他每日必读一卷,常年不懈。 读书时,李相误把《春秋》中鲁国大夫叔孙婼的“婼”(chuò)字读成了“若”字。 有个小吏给在他旁边侍读。每当他把“婼”字读成“若”字时,小...
  • 吕祖谦以优者为师

    吕祖谦以优者为师 吕祖谦以优者为师 吕祖谦是南宋时期中原人,出身于官僚家庭。祖父吕好问曾做过尚书右丞,使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利用家中藏书颇多的优越条件,熟读历代经典著作。 但他很不满足。觉得世界上最深奥的事莫过于学问了。他决心以优者为师,不管走到哪里,听说谁的文章好,一定要见上一面。攀谈攀谈,把人家的优点学过来,补自己的短处。如当时出名的理学家朱...
  • 顾炎武以书籍和实践为师

    顾炎武以书籍和实践为师 顾炎武以书籍和实践为师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座右铭。也是后代仁人志士为之追求的爱国信条。他还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大学问家和思想家。他一生以书为师,以实践为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实精神,一直为后人所传颂和效法。 顾炎武治学严谨,勤奋异常,据说他一生中没有一天离开过书本。...
  • 老舍心底“真正的教师”

    老舍心底“真正的教师” 老舍心底“真正的教师”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我国“五四”以来的进步作家,擅长于表现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尤其是描写北京城市贫民的生活,表现中华儿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命运。在他那一幅幅反映旧社会北京贫民悲惨生活的画卷中,饱含着作家苦难童年的经历,饱含着他对自己心底“真正的教师”——寒心茹苦的母亲无限的崇敬和深沉的爱。 老舍出...
  • 崔小萍不忘恩师曹禺

    崔小萍不忘恩师曹禺 崔小萍不忘恩师曹禺 曹禺,是台湾崔小萍的老师。 1989年春天,曹禺先生因病住院时,收到一封国立剧专21位毕业学生(在台湾)的来信。信中写道:“老师因身体不适住进医院,我们心里非常挂念,真诚地为老师祈祷,敬祝老师早日康复。学生们因工作羁绊,脱离不开,不能一一前去问候老师,心里感到无限歉疚,近期一有机会,一定推派代表专程赶大陆去看望...